对于情绪这个话题,相关书籍、文章简直多如牛毛。虽然我看得相对比较少,但我相信真正的治本方法是这个。
PS:如果没有耐心,你也可以跳过文章直接看最后的总结。
从我们开始记事起,“我”这个概念就开始一直在脑海中,并且随着长大逐步得到强化。
如:
这是“我”的东西,别人碰不得;
他弄脏了“我”的衣服,所以“我”生气了;
“我”必须要最好的……
这个自我的存在,当然有它的好处,例如正是因为对自我的保护,我们祖先才得以狩猎、生存,才得以在各种险恶环境中保护自己,才得以在漫长的进化之路中生存下来,并且不断进步。
但这个概念,带来的麻烦也实在太多了。例如,几乎所有人际关系的问题都是因为“自我”这面围墙引起的。
为什么生气?因为“我”被冒犯了;
为什么不满意?因为对方没有达到“我”的期望;
为什么伤心?因为“我”得不到想要的东西;
为什么吵架?因为对方的意见和“我”不合,“我”要捍卫自己的观点——很多时候是不论对错,总之只是因为这是“我”的观点……
所有问题的本质,似乎都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围护着“我”这个概念。
那“我”究竟是什么呢?是肉体?显然不是,因为死去的人显然并没有“我”的概念。总之,“我”似乎只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概念。
曾经看到一篇让我印象深刻的文章,里面说到:人最重要的能力,不是专注、不是效率、不是自律、不是情商、不是理财、不是各类硬技能软技能,而是——无我。
说得真好——相对于“无我”,专注、情商、技能,这些都太太容易获得了。
“无我”这个概念,正是从佛学中借鉴过来的。《正见-佛陀的证悟》一书提到了佛教四法印,其中一法印便是“诸法无我”,意思就是一切事物无自性,“我”根本不存在。情绪的产生是因为“无明”,而无明的根源正是这个不存在的自我。一切痛苦的根源都在于我执,“我执”就是执着于自我,即“无我”的对立面。
我们所做的一切,几乎都只是为了强化“自我”这个概念。例如很多人付出一生去追求的财富、权力、名声。书中说到“由于大众文化的不断强化,资产阶级身份和标签的重要性,在我们心中变得坚实,也把我们的世界变得更不真实。”
其实这个“我”,实质是指我们的“小我”。什么是小我,《当下的力量》是这样说的
随着你逐渐长大,在你个人和文化环境的制约下,你在脑海中勾勒出了自己的形象。我们不妨把这个虚幻的自我称为小我。“小我”这个词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含义,但是在这里,我所指的是错误的自我,它是我们无意识地认同于思维而产生的。
小我本质上是虚幻的,它依附于你的自我认同、你的思维而存在,而所有的情绪——生气、傲慢、妒忌、伤心,则可以很好地强化这个自我认同,因此“小我”十分“喜欢”情绪。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难摆脱情绪,想逃脱,却又似乎怎么也逃不了。
可是,意识到这一点又如何?该生气的时候我们还是会忍不住生气。“你宁愿在痛苦中,与痛苦之身认同,也不愿冒这个风险丢失你熟悉的不幸的自我而跃入一个未知之中”。这个未知,就是超越了思维层面后的一片全新的领域——书中称为“意识”,思维只是意识的一小部分。由于长久形成的习惯,我们已经强迫症般、上瘾般地认同于自我。所以摆脱思维、自我的控制,无疑是困难的——的确,有什么东西比控制自己心念的波动更困难呢?
但其实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成为观察者。
观察每种情绪下你全身上下的反应。不要去抑制这种情绪反应,让它随意发展,只管观察就好——充分观察,全心全意地观察此时身体的变化,一定要十分专注,不然又掉进里面去了。感受呼吸因此而发生的变化,感受这股情绪能量在你身体上的聚集。
以前当情绪发生时,我们是不知不觉地认同于这种情绪能量,变成了“小我”,因此我们成为了情绪的奴隶。而只要我们反过来观察它,它就会慢慢地消失——因为我们小我是虚幻的,只依附于我们的认同而存在。
这个观察活动,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例如因为发生堵车你焦躁不安的时候,当别人态度恶劣你怒火中烧的时候,当情况没有如你所愿你抱怨唠叨的时候,当然也可以包括你取得一点小成就后欣喜若狂的时候。
另外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把自己想象成透明的。
“不要在你的体内建造一堵坚固的抗拒之墙,而总是让那些你觉得它们‘不该发生’的事情来敲打你。试着让它们穿越你。”
例如当你生气时,不要把自己当成一面坚固的抗拒之墙,不要去抵抗,充分接受现状,让这些引起你生气的因素穿过你,充分感受身体的反应。只要放弃了这面自我之墙,慢慢地很多东西其实都可以放下。
当然这样绝不是说可以容忍别人的欺凌,该作出反应的时候就应该做出正确的、高质量的反应——而不是带着情绪的、冲动的反应,而后者,正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不再认同于长期存在于脑海中的“小我”,我们才有可能感受到真正的宁静和快乐。
最后,来总结一下吧。
什么是情绪?身体对于思维的反应
为什么有情绪?强迫症般地、不知不觉认同于“小我”
如何摆脱情绪?成为观察者,把自己想象成透明的。
无比简单,却又比任何事情都困难。
希望有所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