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朋友与我电话沟通时突然问我:“你经常这样吗?对方与你说话时,你突然变得沉默无声。我做了什么让你突然沉默?”
我“啊?”了一声,被朋友的话点醒,觉察到自己正好处在沉默却不自知的状态。
圆月当空,我的心里悠然而生出一种感动。我感谢这位朋友的反馈,因为过程中没有责怪、没有好坏对错的评判,只是单纯的对我描述了这个现象;虽然我不知道自己已经沉默了多久,但这个朋友做了最大限度的包容与陪伴。
于是我开始搜索以往与人的沟通的经历是否出现了同样的沉默;这种沉默对每一个人都有,或仅对这个朋友才有。
但是我记不清了。
此时,我的脑海中闪现了各种与之相关的画面,而这个过程中我又陷入了无声的沉默。不同的是这一次我带着觉知在沉默。
朋友安静地陪伴。
天空中几点繁星闪烁,我开口打破了彼此间的静默,表达了对他感谢和心中涌出的那份感动。不过我更在乎的是当我陷入这种不打招呼的沉默时朋友作何感受?
朋友说,这个过程他有些难过,同时反思自己做了什么让我突然沉默。这也是他学习的机会。
这以后,每当我觉察到自己陷入沉默时便马上告诉朋友:我需要一些时间思考。以此照顾朋友的感受。
而“沉默”的原因一直成了我心里的疑问。
后来我开始留意是什么让我陷入“沉默”?
直到前几天我与朋友分享一件开心的事情,当然我预设我的朋友会和我一样感到开心。但事实是,我的朋友与我站在了对立面,转而用“导师”的身份教导了我一番。我不满的情绪骤然被点燃,里面分明夹杂着几分委屈。他的教导无疑很正确,但这无关对错。关键在当我用平等的身份与他分享时,他用比我高的身份做了回应。这是我的不满被点燃的真正原因。于是我开始犹豫和思考,哪些可以与人分享,哪些应该藏在心里。
等等,这种“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的纠结好像似曾相识,而且不只一次出现在我各个年龄段。
顷刻间各种画面如潮水般涌出。
小时候我十分愿意与妈妈分享我的情绪,不管是开心的还是悲伤的,但是她鲜少与我站在“同一战线”感受我的感受。当我满怀欣喜让妈妈看我手上的漂亮手链时,我得到的不是赞美而是“小孩子不能带手链”的否认;当我与妈妈哭诉因为作业写错被老师打手心时,我得到的不是安慰而是“应该多打几下,下次才会记住教训”的讥讽。可想而知每每得到这样的答复我的心里除了不满,还有委屈。(所以我对朋友的委屈是对妈妈的。)而这些我分明不用告诉妈妈,我只是愿意与她分享我所有的情绪。只不过事实证明,什么都不说、什么也不表达才是最安全的。
于是我明白或许“沉默”是潜意识保护我的方式。
于此同时我也深深的明白——我的妈妈没有错。她做了“妈妈”该做的:“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好。”
我猜当她说“小孩子不能带手链”时的本意并不是否定,只是不愿我成为“爱慕虚荣”的人;她说“应该多打几下,下次才会记住教训”的初心是希望我做的越来越好。当然——也让我学会了用“沉默”表达自己的情绪。
所以这些都无关对错。无论是我的妈妈,还是我的“沉默”。
我的妈妈做了当下她能做到的最好;而我语言上的“沉默”让我更擅长用文字表达自己。
感恩我有一个负责任的妈妈
感谢我的朋友带给我的觉察和领悟。
“沉默”是我宝贵的财富之一,同时我也努力学习用言语表达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