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这是我成长三十年中第一次认真写的读书笔记。之所以这样做记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我这段日子偶然间阅读了一本叫做《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书。如果有缘的你在今天恰好看到,又或者因为我的笔记也打算买来这本书自己细细地阅读一次,那样的话,我将会觉得非常开心。
故事中人物塑造与故事中的人物本身并不是一回事。
在创造一篇故事的时候,我们常说要塑造人物,这里的塑造其实应该是指人物的表面化形象,是非常外在的。
它们应包括但不限于人物的外貌特点、性格、职业、智商、教育情况……等等。
人物真正的内心则应通过故事结构中遇到压力事件后的选择去表现与描写。
压力是根本。他选故他在。无论场景最终会被写成什么样,压力之下的选择将会剥离下人物塑造的面具,我们将窥探到他的内在本性,并在智慧之光闪现之际把握他们性格真相。
一定要让出现在故事里的人物丰富,充份体现表现“人不可貌相”这几个字。
如果在整个故中一开始塑造出一个单纯的乖乖女的形象,等到整个故事结束时,这个主角还是一个单纯的乖乖女形象,那么,这个人物就难免会另人觉得乏味,让人感到浅薄,甚至是缺乏成长的失败。
人物塑造原则——在人物塑造的对照和反衬中进行人物深层性格的揭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必须得到深刻的描写,他们的内心绝对不能同他们给人的外表一模一样。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竟然鬼使神差的想到了在写作中经常人提到的“人物弧光”这四个字。之前,我对人物弧光理解的很表面化。以为只要事件让人物的性格发生的改变,把他们画出来就是人物的弧光。麦基的看法则为是事件的压力让人物做出了最终于内心的选择,从而揭示改变了人物最初在故事中的模样。
创建人物弧光应当遵循以下的顺序,这也几乎成了一条大家默认的原则。
第一步,展现人物塑造形象。即为外貌、性别、年纪、职业等等。
第二步,让事件发生,人物自己做出选择行动,展示他的内心性格。
第三步,让内与外形成人物冲突。既不完全矛盾,又要彼此照应。
第四步,让事件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在最艰难的时候,让人物作出他的选择。
第五步,当故事的高潮到来时,人物的行动深刻改变了人物的本性。无论变好,或者变坏。
细细想来,我们读过的故事里——不论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琅琊榜》的梅长苏又或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安迪,那些让人耳熟能详的人物,都在遵循着这一条原则。
人物驱动故事发展,故事结构设计反应人物的内心。
所以,情节与人物,绝对不是鱼与熊掌,更不能顾此失彼。只有当两者协调统一时,才能让读者相信,我们笔下的这个人物能够做到而且很可能会做到他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