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在追书神器上看了《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这本分为上下两部的书,现在特地来和大家分享读书所得。
以前在看《康熙来了》的时候就感叹蔡康永真的永远都是救场大王,小S不拘一格的火辣性格和口无遮拦的各种发问经常让嘉宾和观众不知所措,幸好有她的康永哥每次都能把话题过渡到安全区域然后完美圆场,这不得不让人钦佩是一种本事,一种会说话的本事。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时,就想赶紧学学,拯救一下自己嘴笨的缺陷。
下面就以几个生动有趣的小例子为依据,来看看这种会说话的本事到底怎么修炼。
1、发起话题时打动别人
蔡康永在主持康熙来了的时候,有一次需要介绍一个叫常玉的画家。如果直接按部就班向观众介绍说他是一个画家、是哪里哪里人、怎么学的画,肯定没有几个人耐心听。所以他就换了一个介绍方法:
在节目一开始他就拿出一本这个画家的传记说:”我手上的这本书大概只比鼠标垫大一点儿,但是这么小的面积如果上面是常玉的油画,那么它的市场价格大概是新台币三百万元到六百万元。
就靠这一段,蔡康永就把很多电视观众留在了电视机前看这期节目。因为观众们可能觉得艺术不管他们的事,但是会觉得这么小的画就能换来几百万,这事就值得听一听了。
所以会说话的人能把普通的事情说的很有意思、打动别人,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拿自我介绍来说:有人问你是哪年出生的,你当然可以一五一十回答出是哪年,不过你也可以这样说:
我出生那年,郑智化出了那首《水手》,没错就是xxxx年。
这样的话,也许下次对方再听到这首歌或者再听到和郑智化有关的新闻的时候就会想起在那一年出生的你。这就比硬生生的说出一个数字要好记的多。
再比如,有人问你休假要去哪儿啊?刚好你打算去趟泰国,你就可以说:
我要去一个到处都是寺庙,女人可能是男人,男人肯定是男人的地方。
这样的回答会让人觉得你对旅行有不一样的感知力,你充满了好奇心,而且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非凡体验的人。而你确实就是这样的人。
在发起话题时打动别人,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人。(我对喜欢的人的标准就是一定一定要是一个有意思的人!一定!)
2、交谈时避免尴尬
因说话产生的尴尬无处不在。比如大家在热议一件事情的时候,有人不合时宜地插嘴说了一个冷笑话。又或者本来是一次很好的好朋友的聚餐,大家想好好聊聊近况,请客的人却一直在说他自己和他家里的事。再比如说老师发现半个班的同学都翘课了,老师在讲台上痛骂,来上课的学生就只能面面相觑了。
而蔡康永希望通过介绍一些说话知道来教你化解尴尬。比如:
有一种聊天叫交浅言深。
交情不够不要随便开玩笑。对方可能有苦衷的事最好不要问,比如感情状况、学习成绩、财务状况等。
不要聊一些对方容易有强硬立场的事,比如支持哪个球队、讨厌哪个明星。这些事都等交情够了再说。
又比如,你的同学拿着他写的小说想找你给看看、评价评价,事实上他写的并不够出色,那你是应该直接告诉他问题所在还是假装很喜欢呢?都不必,你可以:
热情地和朋友讨论这个小说里的某个场景、某个情节,或者是某个人物是怎么设计出来的。这既不涉及评价,有化解了被要求做出评价的尴尬。
人生的路不是除了向左就得向右,还有很多选择,每一种选择都可以成为化解尴尬的台阶。我还算比较擅长这个!挑出优点多说说、缺点最后点几句。(ps:转移话题也是我的强项,也算半个说话之道吧,毕竟每次跟男票吵架不占理的时候总能成功转移话题、反败为胜)
3、通过说话理解彼此
有一个老爷爷担心自己的老伴耳聋,想测试一下。他一进门就大声喊:“我回来啦!”没听见老太太的反应。然后走到客厅又大声喊:“我回来啦!”还是没听见老太太有反应。于是他就走到老太太的身边大声问:“你是不是聋了啊!"老太太则大声说:”是你聋了!我已经回答好几遍了!“
蔡康永说这是因为我们缺乏”同理心“,应该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换位思考。
同理心就是指遇到事情自我反思,并且尝试着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通过同理心去沟通很容易拉近彼此的关系。
比如你去面试,面试官跟你说:“你早啊。”你回答一句“您早”这是基本的礼貌,但是你也可以回答“您早啊,这么早就来公司面试我真是麻烦你了。”
这句话就是同理心的体现。因为你起得早很郁闷,面试官也是早起啊,大概也很郁闷,那么这样的一句问候肯定让他因为同感而对你产生亲切感。
而有一种情况是恰恰不要去用同理心的,那就是在别人找你哭诉的时候。有一句话千万不要说,那就是:我知道你的感受。
别人来哭诉的时候一般都非常的伤痛或者是愤怒,他们觉得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没有谁能够替代自己,他们需要的只是你的倾听、耐心地倾听。
世界上真不该有感同身受这个词,每一个人每一种情况都是不同的,谁又能真正了解谁的苦呢。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同理心就应该是明白对方只需要倾听者,而不是非要去体会他到底有多苦。
以上三点就是《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中最着重讲述的三个观点。前几天宇宙第一自媒体网红咪蒙刚刚发了一篇文章叫《会说话就能赚钱?错!是赚大钱!》说的我热血沸腾,决心练好说话这门艺术。今天刚好我也来强调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