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篇《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的文章在朋友圈里热传。“快乐教育”的话题再一次激发了妈妈们的讨论。这不禁让我想起去年的一部热播剧《虎妈猫爸》。那阵子也掀起了全社会对于孩子教育现状的思考与论辩。
作为一名在一线服务家长与孩子的教育专业人士,每每提及中国的“快乐教育”,总会让我有种吃了苍蝇的感觉,特别不舒服。
我曾采访过不少有经济实力、高学历的年轻父母,关于孩子教育出路的看法。许多人都毫不犹豫地选择未来要把孩子送出国,而其中最为重要的驱动因素就是——“让孩子快乐”。
我们这代人在传统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教育指引下,都或多或少经历过在打骂中成长的感觉,我们的内心有许多的冲突与不快,所以当我们有了自己的下一代时,我们是多么渴望能让孩子远离那样的痛苦。正如许多心理学、教育学著作中所提及的,如果孩子在小时候遭遇痛苦不堪的童年,长大成人后极有可能会存在人格不健全等心理问题。
所以,我们绝不能让孩子拥有痛苦的童年,我们要还给孩子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
然而,事实上,在中国社会如此大的竞争压力之下,这一切可行吗?
太难!
太难了!
我们可以让孩子童年快乐,无忧无虑。但却只能眼看着TA在进入学校之后,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优胜劣汰。有很多曾秉持着快乐教育理念的父母,在孩子小时候让TA快乐成长(比如上蒙台梭利的幼儿园等),但当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出现各种不适应,这逼迫着父母去选择:to be or not to be happy。有些开始为孩子出国铺路,有些通过自我学习让孩子能够在家自学,有的则强行让孩子去适应这残酷的现实……
记得在《虎爸猫妈》的剧中毕大千说的那句肺腑之言:“快乐教育会害了孩子的。”
这句话是否让那些正在为孩子的快乐而努力的父母们心头一凉呢?毕大千作为一个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他的观点并非武断,他用他的方法培养了许许多多的社会英才。这不就是“证据”吗?记得主持人骆新也曾说过:“我不相信学习会是快乐的,学习从来都是与痛苦相联系的。”
所以,快乐教育真的会害了孩子吗?
其实问题的回答不应是对或错。
我们好好想一想,我们究竟希望我们的孩子未来能怎样地生活?
体面地生活?有尊严地生活?快乐地生活?……也许我们给出的答案千差万别,但我想说我认同毕大千所说的:“要培养孩子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只是我不认同他对于“强者”的界定。其实,我们内心都是希望孩子是强者的,只是我们有太多的顾虑,让我们无从承认这一点。
强者,这个词对于中国人而言过于沉重了。我们所经历的“争夺”(甚至现在我们还在时不时地抢座位、抢厕所、抢车位……)告诉我们,强者就是能够“抢”到那些我们想要的东西。
但抢到了这一切,就是强者了吗?真正的强者,应当是那些无论生活给予了TA什么,他都能够过好每一天的人。而这难道不是我们未经孩子的同意就将TA带到这世界所应尽的职责吗?
而我们许多父母都忽略了这一点。在“猫式教育”和“虎式教育”的不停摇摆中,我们越来越多的孩子变成了“竞争感强,却竞争力不足”的“怪胎”(恕我用这么带有贬义的词来描述,因为如果这个群体大量滋生,我们真的会愈加混沌而感到无力)。
其实生活的真相就是,既有痛苦,又有快乐。那我们为何不给孩子还原这真实的一切呢?无菌的快乐世界对孩子毫无益处,残酷的历练对孩子也未必适合。
那么,究竟该怎么做呢?
简单的说,就是让孩子去面对这真实的世界,TA会遇到困难,TA会遇到“贵人”,TA可以去面对,也可以去退缩……但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最坚强的精神后盾。“孩子,无论你将面对什么,逆境也好,顺境也好,我们都会给你无条件的爱。”
在现实生活中,我遇到过很多进入学龄的孩子,他们从快乐天堂的幼儿园步入地狱般的学校,头几年的不适应,让他们和他们的父母倍感痛苦。其实,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时候真的是很痛苦的。我们不该为了鼓励孩子,而刻意美化学习的痛苦,这只会让孩子觉得不被理解。同时,我们也不该有意地回避学习的痛苦,这只会让孩子学会逃避。在我接待的很多个案中,许多父母最终都会选择给孩子换所轻松的学校来回避孩子当下所面临的各种不适应。而这并没有解决问题。
我们真正要做的,或许应当是让孩子真切体验学习中的痛苦,并且陪伴TA去品尝这生活的苦味。理解孩子,与孩子共情,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伸出援手,与孩子一起探讨应对生活磨难的方法。比如,学习中的痛苦该如何克服呢?这就好像孩子怕吃药,最终药还是得吃,只是方式方法的问题了。
第三步,向孩子确认我们对TA无条件的爱。爱,才是孩子去面对痛苦的力量所在。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积聚满满的能量,那TA一定能够成为生活的强者。
话题聊到这里,或许与“快乐教育”无关了。其实不然,我想说的是,幸福快乐是我们的目标,但它不是我们的手段。只有生活的强者才能够到达幸福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