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一直有关注成甲的微信公众号“个人知识管理”(微信号:PKM100)。去年,在其公众号的众筹活动得知这本书即将出版。
这本书的核心概念——临界知识。
那首先什么是知识?什么是临界知识?如何获得临界知识?
比如说,一堆数据存放在那里的时候,它只是一些数据,而当你阅读了这些数据的内容之后,他就成为你的信息。但是,只有当这些信息能如何改变你行为的时候。这样的信息,才变成了你的知识。也就是说,那些“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叫知识”。
什么是临界知识呢?
可以简单地说,就是那些可以发生裂变、形成了叠加、产生惊人威力的知识。
也就是说,能提供加速度的知识。
有哪些临界知识呢?
1 复利效应
什么是复利效应?
就是刚开始做的时候,效果甚微,不容易察觉到,但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就会产生非常惊人的效果。可以理解成“翻番”的效果越到后面,差距越大。
1、10、100、1000、10000 ……
哪些因素影响了复利的效果?
利率 和 执行次数。
利率,就是做了a之后,出现了b的结果。b的结果a相比较于a的差别,就是利率。可能第一次的差别不大,相差甚微。而想让这个差距逐渐加大的方法,就是执行的次数。第一次的差别,可能只有0.01,但经过了1亿次的重复之后,差距就是100万。
比如说,你花了很多精力写的文章,和别人随随便便写出来的文章。一开始,在微信公众号上的阅读量可能没有太大的区别,这种情况下,很多人是坚持一段时间后,就选择放弃,而有的人一直发布高质量文章,并坚持下来后,迟早会等到临界点,比如某个大v的转发推荐,实现跨越式发展。
2 概率论
概率有两种,一种是物理概念,叫频次概率,也就是计算一次事情发生的频次占结果总数的百分比。比如掷骰子,掷出1的概率是1/6。
但是,生活中大部分的问题都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概率,可供计算的。比如说,明天老板心情好的概率是多大。
那怎么办呢?
猜。没错,就是猜。这个猜,也是有门道的。
如何提高猜的准确性呢?
答案就是信息的质量。我们掌握事实和细节越多,这个主观的概率所推测的就越准确。
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需要特别准确的主观概率。我们的数据精度只要能够让我们做出关于正确方向的判断就可以了。
因此提高信息的质量就是概率论的重点。
提高信息的质量,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决策树理论”。
想增加自己的收入,你可选择的有:
1,创业当老板。
2、做一份兼职。
3、更努力工作。
然后呢对每一种选择所带来的收入的结果和可能概率进行估算。
年收入超过100万元的概率有多少呢?可能概率是5%
年收入50万到100万元之间,可能概率是20%
年收入在10万到50万元之间,可能概率是30%
年收入在5万到10万元之间,可能概率是30%
年收入还不到5万元的概率,可能是5%
创业失败,还有赔钱10万元的可能概率是10%
每一项都按照这个方法进行列出可能概率。
然后怎么做决策呢?
计算每一个方案的可能收益,比较高低。方法就是把每一个方案中的每一个结果的收入和它发生的概率相乘,然后求和,这就是这个选择的收入期望。
根据这张图:兼职>创业>留在公司。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概率越准确,决策也就能越准确。
怎么提升这个可能概率呢?
这就需要用 外部视角。
比如说,我们对自己的创业,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概率进行判断的时候,不要以“这是我在创业,结果会不一样”这样为基础进行判断,而是要研究在类似情况的创业案例中,有多少比例的人年收入是超过1000万元。你调查后发现,可能只有不到1‰,那么你在创业的时候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概率,也很可能不到1‰。
这样就会比我们自己所臆想的要更加准确得多。
风险投资就是应用这个模型,一个风投基金投了10家公司。每家公司的成功概率都只有10%,但10家公司中能有1家成功的概率却可高达65%。那么这1家公司上市成功的回报率就足以覆盖,所有投资失败的成本,并且还有盈利,所以风投的工作本质上就是找高概率,高期望值的投资机会。
虽然概率可以帮助我们指明方向,但他不能完全保证正确无误。即使有90%的成功,我们也要时时为那10%的失败做好准备。
3 黄金思维圈
看下面这张图
所谓的黄金思维圈,其实就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成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件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情。
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
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绝大部分人思考问题的方法是从what的角度出发,很少有人能够从how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站在why角度思考问题的人就少之又少。
也许领导安排你去通知别人开会,你可能就简单的通知别人开会;领导安排你去贴海报,哪你就去帖海报。
很少会有人会自问:
“领导为什么让我安排他们开会”“
开会,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通过贴海报我们想要实现什么目的?”
……
看起来是显而易见的问题,但是当你深入去思考why的时候,就会发现答案可能和你,开始想的完全不一样。
4 进化论
坐以待毙是最危险的,想要在变化的世界里生存得更好,你得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快速响应。
想要在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首先要意识到环境发生了变化。
作者的一个思考是,你在哪里比你干什么更重要。换句话说:位置比努力重要。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法:找到人脉中心。
如果你想让自己更多的信息优势,要么自己成为人脉中心,要么结识更多的人脉中心。
最主要,是让自己行动起来。作者的建议是,做一些最小成本的事做,并在试错的过程中得到反馈,并及时进行改进调整,從而逐渐提升和进步。
另外一个是模仿领先者的行动。因为,变化的环境才不管你是模仿的还是原创的,只有你适应环境就可以了。
5 系统思考
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外面的表象。比如说看到外面的黑社会收保护费,相互打打杀杀,但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甚至可能不是黑社会的老大,而是黑社会存在的各种社会要素的依存关系。
所以,我們要思考的是“关系”,而非“人和事”。
现代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就是,部分的性质通常来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组织、他们组合起来的模式和形式,也就是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就好像一滴小水滴,水滴往哪里走?往哪里流?所能决定的,并不是出自水滴本身自己的意愿。而是众多水滴形成的河流,相互合力的结果。
6 二八法则
20%的人脈给你带来80%的价值。
人们对我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情感,提供情感慰籍;
第二,信息,提供信息情报;
第三,能力,分享资源能力。
如何提高人脉的信息获取效率?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个概念:结构洞。
什么叫结构洞呢?就比如你很奥巴马之间的关系。你不认识奥巴马,奥巴马的朋友圈也都不认识你。也就是说,你和奥巴马之间没有半毛钱关系,那么,你们俩之间就存在着一个结构洞。
比如说你熟悉的同学、朋友、同事等等,你们的专业、工作性质、思维模式都差不多,他的朋友也有很多也是你的朋友。那么,这样的朋友关系,称之为重复关系。
另一种关系就是,你和这个人活在不同的圈子里,彼此的朋友也都不一样。你通过認識他,能够打入另外一个陌生的朋友圈,这样的关系就是非重复关系。
如果要让你的人脉网络关系形成更大的信息优势,你就要在你的朋友圈尽可能多的增加非重复关系人。换句话说,你需要增加与你现有朋友圈关系背景不同的新朋友。
这一个道理跟人找结婚对象一样,要找就要找基因比较远的对象,生出来的后代更加健康聪明。这意味着,如果我們的朋友圈过于狭小和雷同,无异于“近亲结婚”。
从信息效率的角度看,在人脉中20%的非重复关系人在获取信息方面发挥着80%左右。
有一本书叫做《找工作》。他的一项研究发现:人通过弱关系找到工作的次数,远远大于通过强关系找到工作的次数。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卖肉的竞争对手,不是跟你讨价还价的顾客,而是隔壁的肉攤子。因为同行就是竞争对手。基因越近,竞争越大。關係越弱,基因就越远,竞争也就越小,优势也越大,意味着“非你莫属”。而在强关系的圈子里,大家的型号、功能和所起的作用都差不多,这意味着“没有你,还有很多人”。
比如你认识了五个人,他们又彼此不相认识,作者的建议是,你要创造机会,让这五个人,彼此认识,形成了蜂窝一样的网络关系。
不要怕把一些资源关系被分享了,给了别人就会影响到自己。其实朋友就是要相互成就,相互支持,真正的人满应该是促成连接,促成信息交流的。
另外一个就是,不要去一个圈子里毫无头绪地认识各种人,而是要从认可你、志趣相投的人里面,发现和整合各自圈子的资源。
那如何建立深度的人脉关系呢?
方法一:自我暴露
了解了你的童年经历,了解了你的痛苦和喜悦,那么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在的你,为什么是现在的你。当我们对别人的行为有了可预期的感受的时候,我们自然会产生信任感。
方法二:做一个给予者
大多数人思维过于狭窄,太看重金钱、社会关系、技术、信息等显性的资源,却忽略了感恩、认可和声誉等隐性的利益。
在和朋友沟通的过程中,有三个黄金问题必须要问:
第一,我怎样才能帮到你?主动的去询问别人我怎么做可以帮助你,这就是一个基于责任心态和行动。
第二,你能给我什么建议吗?我们主动向别人寻求建议和帮助,既认可了别人的价值,也为自己带来创造新机会的可能。
第三,你觉得这件事还应当再去咨询谁?通过这个问题,可以获取新的人脉线索,有朋友帮你介绍朋友沟通起来,信任成本更低。
7 安全空间
再稳固的系统,如果没有预留足够的安全空间,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所以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作,或在极端的情况下,为了不造成无法挽回的结局,我们必须做些准备。
预备方案!以防不测!
七年练就一本书,值得我们⼀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