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格言出自出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到东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意为岁月不待人,应该抓紧少年时光,努力干出一番事业。
晋代诗人陶渊明就有一首《杂诗》写道: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也曾感叹: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朱熹《劝学》说: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南宋著名将领岳飞的词作《满江红》里则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不朽名句。
明代学者文嘉有感于人们对时间的漠视,特撰一首《明日歌》,可谓振聋发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为了与《明日歌》相呼应,文嘉还写了一首《今日诗》:“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后来,有人又模仿文嘉的语气,写了《昨日诗》:“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懊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成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
这“三日诗”均可谓切中流弊,语重心长,但是,真正为其所触动的人又有多少呢?
当然,历史上“大器晚成”者也不少。《颜氏家训·勉学篇》说:“曾子十七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此早迷而晚寤也。”这些人都是少年时迷误,老大后才觉醒的例子。对此,《颜氏》还评论说:“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世上有些人到了结婚的年龄还未读书,就以为太迟了,结果始终不开窍,这真是太愚蠢了!从小读书的人,就像初升的太阳,光明一片;老来读书的人,就像点亮的蜡烛,也能照路夜行,比起那些到死都一片黑暗、一点也看不见的人,还是强得多了。
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告诫子弟说:“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其过如驷,其去如箭矢,虽有大智神勇,莫可谁何?光阴之迁流如此,其可畏也,人固可自暇逸哉?”
现在多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时不我待”来表示同样的急迫心情。现代作家张爱玲就有“出名要趁早”的名言。但是,面对日益激烈的生存竞争,我们的家长们却又给我们的孩子施加了太大的压力;孩子们在当今这种普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下,其柔弱的身心已经不堪重负,他们更不知自己的明天将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