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诗歌时而诉诸浪漫主义,使人们超然在这个辛苦劳作和单调无聊的世界之上,获得一种情感的升华;时而又诉诸人们的悲伤、屈从、克制等情感,通过悲愁的艺术反照来净化人的心灵。它教会人们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村舍炊烟袅袅升起,并与流连于山腰的晚霞融为一体的景色;它教人们对乡间小路上朵朵雪白的百合要亲切,要温柔;它使人们在杜鹃的啼唱中体会到思念游子之情……
诗意就是我们心里的花朵,不管年华怎样老去,心中有春意春色,每个年华都可以诗意地绽放。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在细雨中,守候在小楼上,长久地等待,彻夜地吹奏,以至于玉笙的生硬都薄了、凉了。有这样的心才有这样的洞察力,才有这样的笔触。
芳草、斜阳、柳丝、莺啼都是无价的,但是在今天都远离了我们。我们还回得去生命中那些不需要金钱去买来的春天吗?花开花落,春去春来,蕴涵着宇宙无穷、人生有限这个永恒的矛盾,蕴涵着多少个体生命价值的思考探索,我们今天难道不想了吗?
恍然望见白居易信马由缰,迤逦行来,西子湖畔的春天依旧真切。
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也许认得年岁越长越需要这样一种温暖,需要我们生命年华中的浪漫,让我们从现实的纠葛中拥有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力量。
很多人会疑惑时光走到了今天,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现在的诸多压力,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中国人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真的就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其实,最深挚无悔的爱恋未必一定要得到回应,笔墨晕染了情思,无非是给自己的生命一个交代。
大地如此萧瑟,生命如此易逝,年华不可阻滞地又老了一岁。无论秋与冬,最关键的是人心能不能安顿,人在流年中能不能把持住自己的心,不让心跟着流年漂泊。人可以伤春,可以悲秋,在所有的春恨秋愁走过之后,我们的心能够获得安顿,能够被春花秋月涤荡得宁静宽广,这才是诗词在心灵中留下的真正况味。
还有谁敢寂寞地守住黄昏呢?还有谁敢用一份沉甸甸的忧伤,实实在在去印证一份情感的力量?
人在高处,会向两个方向眺望,一端眺望无比辽远的世界,另一端望见务必深邃的内心。
在如今忙得分不出一年四季的生活中,我们还有多少春光可以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