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说,班上有2个男孩子上课表现得很调皮,时而做做鬼脸,时而故意和老师相反的来,逗得班上同学哈哈大笑,老师无可奈何,因为他们很聪明,做练习的时候他们都可以作对,速度也很快。我了解到,这两个小孩都被认定为是“聪明的小孩”,不用怎么努力就可以学好,因为有聪明的头脑,这个是天生的。孩子既然和我谈到这个问题,我想肯定也是他在思考和感兴趣的事情。他问我:我是不是不聪明呢?是不是不聪明的人才需要努力?
这件事情让我想起了我读书的时候。那个时候我的语文成绩很好,作文也屡次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但是没有人觉得我聪明,那个时候我的老师认为女生是学不好数学的,语文成绩好的学生都是死读书,数学成绩好,能解难题的学生才是聪明的学生。因此我觉得自己是不聪明的,没有学习天赋的,只能通过勤奋的苦读才能勉强跟上。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对数学产生了很大的恐惧感,有几次我的噩梦都是和数学测验相关,我印象最深的是鸡兔同笼这种问题,一直都是证明我没有学习天赋的童年阴影。
我害怕数学老师,总觉得他能够一眼看穿我是通过非常努力才能勉强让数学成绩不掉队的。我也很嫉妒我的表弟和另外一些男孩子,他们表现得很轻松,每次不怎么看书听讲就能解除数学难题,上课的时候有时候不听讲被老师点起来回答问题,都能够解答,并且老师还流露出那种——果然是聪明的小孩的眼神。而我听老师讲一遍后根本不知道那些公式要怎么用。所以至今我认定自己为智商不高,没有学习天赋的人。
但是我后来对此产生了怀疑,因为上了高中以后,我发现我的表弟其实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厉害。他每次写作文的时候都很苦恼,这同样影响到了他的数学成绩,甚至是考试的总分。和他一起被我们初中老师认定为是聪明的孩子的另外2个男孩子也遇到同样的问题,那一年的高考他们都只是勉强考上了本科。而一直被认定为只能靠勤奋才能苦读出来的我,比他们考的学校都要好。
直到后来我看到一本书《终身成长》,才明白过来,其实这是一种认识的误区。一直以来我都带着老师给我贴的标签,拼命的去努力证明自己,但是方向走偏了,掉进了固定思维模式的坑里。丢掉自己擅长的,去拼命掩盖自己不擅长的,这让我的成长中失去了很多好的机会,即使考上了大学,马上就陷入了迷茫当中,因为大学不再排名,不再以成绩来定输赢,这导致我不知道怎么样去向别人证明自己,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最近,我表姐带孩子来我家玩,我们正在客厅里面聊天,表姐上一年级的儿子在客厅的另一边和我儿子一起搭积木。我和表姐正在聊天的时候,表姐的儿子突然大喊着:“我不玩了,我不玩了。”表姐赶紧上去看是怎么回事,没想到小男孩把平板一下子丢在沙发上,大声哭喊起来:“我不要搭积木了。”。我很吃惊他的表现,等到两个小男孩冷静下来说:我问他:“为什么?”男孩回答: “我每次快搭好的时候就垮了,说明我根本就不可能搭好!”我儿子在旁边小声的说,那时因为你每次在重要的部分搭的很松,紧一紧应该就会好一些了。
表姐很尴尬也很无奈,她说因为小时候大人总是“打击教育”让自己没自信,她在家一直给孩子“肯定教育”,希望孩子在面对挑战的时候,有信心,有勇气,能够克服困难,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现在却事与愿违。孩子感到一件事情做不好的时候,会选择放弃,不管她怎么引导,孩子不愿意再去尝试。明明才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却已经对于失败有了这样深的抵触,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很让人担忧的事情。
这说明,孩子陷入了固定思维的坑里了。这和我们用错了“肯定教育”有关,我们以为不断的赞美孩子100次“你真棒,你真聪明”,孩子就真的能够变成聪明自信的孩子。其实我们总是对孩子进行空泛的表扬,那么极有可能会让孩子们产生骄傲的心理,从而迷失自我。我们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里提出,人可以分为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一个人的才能是天生的,是一成不变的。如果经历多次失败,就会认定自己是个失败者。他们认为自己的总是处于别人的评判之中,他们的个人能力时时刻刻都在被人衡量。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改变的,虽然每个人起点各不相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面对失败的时候,虽然也很痛苦,但是会把它当做是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
那么思维模式是如何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呢?
卡罗尔教授的研究团队的研究验证了思维模式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力。他们在一个学校找了两组学生做拼图游戏,当孩子们在规定的时间拼完后,他们对第一组孩子说“你们真棒,你们真聪明!”,而对第二组的孩子他们说“这样的拼图你们都能拼出来,说明你们很善于探索和坚持。”,表扬完以后,他们又给了学生一些拼图。有简单也有复杂的。在孩子孩子挑拼图的过程发现,被表扬聪明的孩子更多的去挑了更简单的拼图,而被表扬探索和坚持的孩子更多的挑了更难的拼图。
这说明,具有固定思维模式的孩子希望能够确保自己的成功。他们认为聪明的人应该永远是聪明的。为了在短时间内看上去聪明,他们只挑自己能够控制并且成功的事情去做,不去挑战更高的目标,宁愿拿自己的以后的发展去冒险。固定型思维模式就这样将人们变成了不爱学习的人。但对具有成长性思维模式的孩子来说,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范围,意味着变得越来越聪明。
只有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才高度关注可以提高他们知识水平的信息。对他们来说,学习才是第一要务,而不是急于证明自己。
我也经常听到我身边有家长说,我的孩子很聪明,就是学习不好。这样的话是我们做家长的需要警惕的,如果总是说类似的话,当心让孩子调入固定思维模式的陷阱。产生一种我真的不是学习这块料的想法。当他们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不是想到去找到帮助自己学习的方法,而是放弃努力,只是降低自己的学习目标,呆在舒适的“安全区”,不愿意去尝试。
这样长此以往,孩子就自我放弃了,或是像他的父辈们一样,走入了另外一个极端。甚至,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长大后,会把自己的思维模式投射到伴侣身上,希望伴侣是完美的,而不是可以和TA一起成长。
倘若告诉孩子,虽然智力是有高低之分,但是除了天才,大多数的孩子智力都差不多,每个人擅长的方向不同,学习能力都是可以发展的,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倘若当孩子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我们一起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并总结原因,适当的给予鼓励和支持,把这次失败当做是学习的机会,结果又会怎么样呢?而人生可能就是这个时候被改写的。
所以我们要摆脱固定思维模式的限制,从自己改变,帮助孩子发展成长型思维模式。
怎样培养孩子养成成长型思维模式呢?
1.首先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相信自己是一个成长型的人,多学习一些育儿经验,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提高的。当你自己改变了,才能让孩子改变。
2.不要对孩子采取简单粗暴的表扬或者批评,往往,喜欢简单粗暴的表扬和简单粗暴的批评的家长一样,都是拥有固定思维模式的人。换言之,就是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孩子做的好,不要泛泛的赞美“你真棒”“你是个好孩子”“你真聪明”,而是不如告诉孩子,这次好在哪里。好好吃饭,很好的完成一次作业,按时起床睡觉睡觉,自己穿衣服洗袜子,整理自己的房间,都是孩子成长中的份内事。如果家长忍不住要夸奖你真棒的时候要记住:值得夸奖的不是他做这件事情本身,而是他为这件事付出的努力,是他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的过程。
3、孩子成功的时候,要给他一个拥抱;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要多给他肯定。固定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自己一旦比别人做得好,是因为自己有能力有天赋,所以失败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大的打击,甚至是过不去的坎。近几年总能看见名牌大学的学生因为考研失败,重点高中学生因为没有考上清华北大自杀的消息,甚至有初中生因为一次测验成绩不理想跳楼身亡的新闻。孩子走了,其实家长的余生也是生活在痛苦中。我们都不是神,就算神都有可能犯错误,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孩子架上神坛,不允许自己最爱的孩子犯错误呢?
还记得以前看过的一则小故事:
菲利普是一个14岁的小男孩,他和父亲一起做手工时,不小心把钉子撒的到处都是。他内疚地看着父亲。
菲利普:天呐,我太笨手笨脚了。
父亲:我们把钉子撒了的时候,不应该说这样的话。
菲利普:那应该说什么?
父亲:你应该说,钉子撒了——我要把他们捡起来。
菲利普:就这样?!
父亲:就这样。
菲利普:谢谢,爸爸。
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不焦虑的父母,做一个永远支持孩子的父母。
码字不易,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