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的学习笔记提到利用患者数据的质量控制方法,其中常见的应该是差值检查法,这里做部分简述,有兴趣的童鞋可以查阅两本书,王治国的《临床检验质量管理控制技术》(误)及《临床检验生物学变异与参考区间》,以及搜索相关文献,本文引用的均在文末提供有下载。
在卫生部的室间质评计划中,需要上报差值检查法警报记录表,涉及生化和临检两个专业,刚接触这个概念,先找文献,找到做的方法,再着手做,不行再改……PDCA又是你!
一、概念
1、开始(对于一个新的概念,我们首先先要理解它的“世界观”设定)
对于某一患者来说,若其情况稳定,则患者前后试验结果也应基本稳定,因此在患者情况稳定时,连续试验结果之间的差值,即Δ(Delta)值应该很小。
计算方法:
Δ(实验单位)=第二次结果 - 第一次结果
Δ(Delta)%=100*(第二次结果-第一次结果)/ 第二次结果
可以用绝对差值或百分数来表达
这里涉及一个点,书里没提,时间间隔(天):计算时所使用的最大时间间隔
差值检查适合于日间小,或者个体内变异较小的项目,如电解质、钙、肌酐、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等,部分项目可以有较宽的范围。
大多数项目的最佳时间间隔在2-5天,不同项目的最大间隔是不同的,电解质相对于酶类间隔短,因此,确定测量值之间适当的时间间隔很重要。
2、评定标准
即差值检查法中所使用的控制限,如何评定?此时轮到另一本书了。
参考变化值(reference change value, RCV),用于评定总的变异程度。
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Z分数值:检验结果的变化应选择双向值,显著性概率一般选择为95%和99%,95%常用,99%为高度显著,因此通常选用的Z分数值为1.96和2.58。
CVA是分析变异,即分析不精密度,根据医学决定水平上的质控物检测等到的分析不精密度。
CVi 为个体内生物学变异,查文献可得。
二、用途
差值检查理论上可用于检验全过程,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对分析前误差或分析后误差是很敏感的。若Delta值超过预期范围,则表明存在三种可能情况:患者标本结果确实发生变化 ,标本错误,计算差值的两个结果之一有误差。
1、检验前过程
包含两个方面的作用:检出贴错标签或处理不当的标本、患者真实的生物学改变。
有研究显示,差值检查中有80%的错误是由患者状况改变引起的,2个不同的研究表明,差值检查阳性预测值仅有0.4%和6.0%。
2、检验过程
此阶段的误差主要由质控物监测识别,与差值检查关系不大。
差值检查可识别仪器或操作者的差错,包括2个不同检测系统之间的误差,及手工处理程序的差错。
3、检验后过程
可以提示临床更加客观理解检验结果 ,帮助实验室正确解释检验结果,用法同“测量不确定度”,概念有重合。具体参阅文后摘抄《系列结果的改变》第55页。
三、使用中的问题
应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上报需要,生化组做了6月份的差值检查 ,共提取到近1300条报警记录,单个项目多达80个,汇总统计的工作量很大,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分享下吧。
1、范围:生化采用双水平质控,因此分析变异取的两个水平CV的加成,并未考虑医学决定水平,部分项目由于个体内生物学变异较小,如电解质类,求得的RCV较窄,实际操作时Na的报警条目多达140条,问题搁置,日后分析其原因。磷(P)的差值报警也值得注意,可能与不同的检测系统有关。文献中也提到,需要注意不同人群的固有差异,如正常人的肌酐范围不适用于肾透析患者。
2、时间限:因无法知晓LIS报表的具体设置,单从报表倒追结果的日期来看,应该没有设定一个合理的时间限,本院生化短时间内一般只查一次,对于急症或长久住院的包括肾病内科可能会查多次,而这些结果本身变化就很大,使得超限报警条目较多。
3、不同仪器:夜间急诊的AU2700与日常的AU5800两个检测系统之间的差别是否应该考虑进去?
总结下,检验全过程的每个步骤都存在着风险,基于患者数据的差值检查能弥补传统质量控制的不足,协助检出检验前、中、后过程的差错。使用时需设定适当的界限值 ,并恰当使用,可以成为减少风险和提高患者检测结果质量更有效的质量控制工具。
再叨叨点:差值检查在结果解释方面更像是测量不确定度,计算方式类似,都是考虑了个体内生物学变异、分析变异,总有种万变不离其宗的感觉,名词变了,思路不变,为临床提供准确合理检验结果的初心不变。
与君共勉,早安!
《系列结果的改变》影印摘抄版: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9WEXRbdMGsw3B9R9xc9GLQ 提取码:ek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