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汪曾祺的《人间滋味》,这本书介绍的是他自己家乡的风味小吃以及他在全国各地品尝过的民间特色美食,每一样食物都带着浓浓的乡风,蒙上了岁月的风尘,流露出作者对旧日时光的无限缅怀,引发读者对已逝岁月的无限遐思。
你们还记得我们初二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故乡的咸鸭蛋》吗?这篇文章就收录在《人间滋味》里。反正我对这篇课文到现在仍然是记忆犹新,作者家乡在江苏高邮,而高邮的咸鸭蛋早在乾隆年间就是全国闻名的,蛋头大,蛋黄比例大,尤以善产双黄蛋而驰名中外。我当时上课不知怎的就牢牢记住了,以至于到现在我每次买咸鸭蛋都会看看外包装上的产地是不是江苏高邮,如果不是就觉得不正宗,勉为其难地买下了其他产地的。看来汪曾祺这个有趣的老头打广告真是打到孩子们的心里了。
说真的,汪老笔下的事物都很常见,说的难听一些就是乡野小民都能吃到的东西,如今经济快速发展只要有钱什么山珍海味吃不到,可是尽管如此,我对他笔下的野菜还是情有独钟,也许它们不仅仅是供人烹饪的菜肴,更是那个年代无可替代的象征。比如,汪老笔下记载了一种叫藠(读“叫”)头的菜,我一开始也不明白是什么,后来看到文中提到很多人把它与蒜头作比较,我的脑海里突然就浮现了那种植物的样子。藠头我们那里就有,暮春时节种下,芒种的时候就可以采收了。农村里一般都是腌制实用,洗净放入盐水和糖,醋浸泡过段时间就能吃了。但是由于它和大蒜长得很像,又没有大蒜常见,它并没有十分受到人们的喜爱。过往岁月的见证在一点点被替代,真让人痛心。
我的家处于临安西北部,一个四面环山下的乡村,所幸还保留着一些家乡滋味,现在保持每月回家一次的频率,大多也是因为妈妈给我留了一些‘家乡味道’。
上个月刚好地里的甜玉米足够熟了,妈妈在电话里兴冲冲地让我赶快回家。还记得在绍兴上学校门口就有一家卖玉米的,生意挺好,对于那些在健身的女生来说,玉米就是不错的选择。我也吃过几次,但是总感觉没有家乡的甜,无奈价格还特别贵。临走前一天晚上爸爸又去了地里掰了几个,妈妈说早上帮我煮了让我带着去杭州,加上两个水煮土鸡蛋,也是一顿健康的晚餐,比那些外卖强多了。
说起土鸡蛋,大家应该不陌生,就是自家养的吃粮食和啄草地的母鸡生的鸡蛋,这种鸡在自然环境中生长,呼吸干净新鲜的空气,吃的也都是天然食物,产出的鸡蛋品质自然营养,就连孕妇产后坐月子也要选择这样的鸡蛋。我家养的两只鸡会保持一天产一个鸡蛋的频率,但是妈妈都会收起来不舍得吃,总要等我回来。上个月回家,我临走前爸爸说:“下个月回来吧,回来就可以吃花生了。”一向不善言辞的爸爸说的这句话恐怕是我听到的最温暖的一句了。家乡的味道总是极其简朴,但是它们背后承载的深情我怕是难以丈量。
一个月后也就是上周,我又抽空回家了,妈妈给我拍了地里花生的照片,已经成熟了。关于花生,我脑海里也有很多记忆。最深的一次是五岁的时候就跟着妈妈下地里摘花生,花生是在地底下的泥土里的。妈妈把它们挖出来,我就坐在地里负责把它们从花生茎杆上一颗颗摘下来。那片土地好大,种的花生好多好多,我一直从早上摘到夕阳西下,手上沾满了泥土,像个小泥人,当时整个人都快气哭了,发誓再也不要碰花生。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我们家好几年都没种过花生了,再也没有当年的经历。我还记得我们小学学过一篇叫《落花生》的课文,收获花生的夜晚,作者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自己亲手劳动种植的花生,父亲却借花生之名教育我们像花生一样尽管不好看但也要要做个有用的人。回家前我问妈妈今年还需要我帮忙摘花生吗,她说都已经摘好了,内心竟然有些怅然若失。那些平淡无奇的岁月都在当年沾满泥巴的指缝间溜走了。
随着学识,经历和层次的不断提升,我们能接触的珍馐美食会越来越多,但是家乡的味道在我的心里却永远不可替代,它的身上承载的是守望的亲情,是纯真的童年,是对自然至性的热爱,也是人间最美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