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距離期末的報告,也過了兩個禮拜了,但一直沒有時間靜下來來沈澱這一年的心情。而現在,終於在一個跑完步的週五晚上,有時間可以坐下來,把斷斷續續的想法記錄下來,給自己,也給之後的人參考參考。
這邊文章,是想要獻給那些跟我一起在MScMET PolyU渡過一年時間的朋友們,也想獻給之後會在這個同樣空間學習的下一屆同學們。
我想,沒有辦法在一篇文章中,就把一年的事情講完。但我想在這邊談談我在這一年當中,除了學業之外,學到的最有價值的三件事:分享、發問、不要預設立場。
學到的三件事
- 分享
- 發問
- 不預設立場
分享
關於分享,有一個跳舞的朋友跟我說過一句話:
最自私的事,就是幫助別人
當時聽到,覺得很有意思。不光是由於這逆向思考的藝術,而是因為是真的。到現在,回頭看看這一年,我真的因為好管閒事,去每一組都蹭一下,反而獲得了很多,很多不管是經驗,觀點,想法,知識,還是友誼,都是一些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找到自己的位置
前幾個禮拜Orientation的時候,到13樓看著這一年的同學們,感受著那個氛圍,讓我回想起一年前的自己,帶著怯生生的心情走進去。當時的心情是沒有安全感,也沒有自信。覺得自己並沒有什麼特別了不起的技能,該怎麼讓自己在這個團體中生活學習呢?
你們可能說:“真的假的啊,V特,你不是Social King嗎?“。
但是,我想說,其實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在舒適圈之外,處在不熟悉,感受不到支持,沒有安全感的環境中...大家都是脆弱的,但這也是很珍貴的感覺。
直到什麼時候呢?什麼時候我才有了心境的轉變?
是在我發現自己能貢獻什麼,我的個性適合什麼,我自己在團體中的定位的時候。在鼓起勇氣跟大家對眼,與每個人聊天,與大家組隊執行項目之間,觀察著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之後。發現自己,找到一個支點了!
就我自己來說,技能方面,我對於開發、編程的能力,在團隊中是很有用的。溝通能力,對於當個小蜜蜂串起大家的意見是很有價值的。在班級中,能夠舒緩氣氛,唱唱歌(還是要請其他歌神),跳跳舞(詭異的舞蹈)還是滿不錯的。其他我也不知道我幹了什麼(歡迎讀者留言)。
總之,當我找到了自己能夠貢獻的點,自己的定位之後。分享,就變成一件很自然的事。有時候像是技能交換,我幫你一點,你之後幫我一點。有時候像是舒緩一下心情,做點不一樣的事。有時候單純就是,發現了好東西,想要跟懂的欣賞的人分享,好東西總是越分享越多。就這樣,在這一年當中,我覺得自己做的,或者體會到,最有價值的事情,就是——分享。
發問
第二件事情,是關於文化背景的。我想不管是在台灣,還是在內地或者香港,亞洲文化的個性,相對還是比較含蓄的。不管是因為歷史的因素,或者是儒家思想的影響,總可以在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之間,找到一些差異點。
而發問,就是一個文化差異點。
怕尷尬,不想出風頭,怕問到別人不想回答的事情。
尤其因為在外語的環境,大部分的人都是使勁地考上了雅思之後,得到這個英語環境的學習機會。我相信很多人都像我一樣,是第一次在這樣的環境裡面學習。由於使用不同的語言作為媒介,表達就成了一個問題。
用英文表達,沒有自信。
怕說錯,或者說不清楚,乾脆不表達。
上面我說的兩個感覺,就是我自己在上每堂課的時候的心境。恩...或者說一開始的心境。所以如果你有類似的感覺,我想說,我也是一樣的。
但是!!
但是如果因為這樣,而導致有地方聽不懂就放棄,導致有想法但沒有說出來,導致團體中的溝通障礙,那就真的太不值得了。
來這邊我學到的第二件事,就是——發問。
不管是一般課程、講座或者是小組溝通,發問真的很重要(廢話)。我想說的是,不要把上述的兩個原因,文化、語言,當作藉口,而不去溝通,不去發問。
第一,這邊的老師真的都非常好人,除了David會用嚴厲的眼神與你對視,那很好,與他對視,你會發現你學到更多(by the way, 他的那堂演講技巧,真的受益良多)。
第二,需要溝通,不管在學習還是合作的過程中,都需要靠發問這件事,來釐清彼此之間談論的東西,是否有差異。想到再接近Final Presentation的前幾天,我們自己小組也在針對著我們項目的定位,做很根本的討論,來確認彼此的想法是否有出入,或許過程有火花,但是你會發現,你會很珍惜能跟你一起討論的人。
第三,沒有第三了,就問吧!!
這邊有一本書,是由Robert推薦的,叫做〖A More Beautiful Question〗(http://amorebeautifulquestion.com)
不預設立場
在快思慢想中提到,人有兩種思維模式,也就是「快思」與「慢想」。而簡單的說,快思就是拿來預設立場的,讓你在各種危急的時候,迅速地找到一個答案,作出行動。所以,對我來說,我覺得要不預設立場,是不容易的。
不預設立場,是與直覺違背的。
但是,你卻需要打破自己的預設立場,才能跟不同思想模式的人溝通。
- 「啊,西方人嘛,都給他發問就好了。」
- 「就這樣吧,反正他也不會想說」
- 「這個用戶就是這樣想的」
- 「感覺他不太好相處,不要找他一組」
- 「感覺跟他不是同一種人,不知道怎麼溝通」
我有時候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出現,只要自己仔細聽聽,就知道自己心裡,自己的內臟,自己的快思在告訴你一些訊息。
但是...是這樣嗎?
-
「啊,西方人嘛,都給他發問就好了。」- 也許,我也可以。
-
「就這樣吧,反正他也不會想說」- 或許,他想說,只是擔心尷尬不想表達。
-
「這個用戶就是這樣想的」- 可能需要有數據的支持才能肯定。
-
「感覺他不太好相處,不要找他一組」- 也許他只是臉臭一點,心直口快。
-
「感覺跟他不是同一種人,不知道怎麼溝通」- 也許,他也有很多你可以學習的地方。
這些例子可能舉得不太好,但這就像是「慢想」再重新校正「快思」依樣,也讓自己發現更多機會,更不侷限自己,打開一個溝通的管道。
有時候,透過眼神,或者只是氛圍,你可以知道對方是否真的打開心房跟你討論,還是心裡已經有預設的答案了。
對我來說,自己能做的就是,好好的聽每一個人說話。
後語
在這一年裡面,這三個技巧,或者說心態,幫助我很多。因為分享技能,去幫忙教學,讓我免費去廣州旅遊了一趟(謝謝凱莉)。幫忙Jong Lee的CodeClub,有機會到希慎廣場的領英辦公室教學。偶爾參一腳ShadowCity的開發,讓你瞬間獲得另一種項目經驗。還有就算是隔壁專業的User Testing,都可以用很短的時間,得到很多不同觀點,也認識很多有趣的人。
在這邊,謝謝你們,謝謝在這一年裡面,分享過想法,合作過項目,吃過火鍋,踢過毽子,玩過桌遊,說過八卦,喝過酒,一起睡死丟丟,一起看電影,一起吃花生嗑瓜子,一起吵架(好像沒有什麼吵架),一起關心彼此,互相照顧,一起發現新產品,一起覺得好像要發財了,製作大家的貼圖,一起討論未來,天啊,可能女朋友要吃醋了
也謝謝白曉,你是我這一年來,開始跟別人認識之後的第一個話題「你為什麼來香港」的答案。總是可以用這個話題破冰,你也總讓我覺得香港有一個落腳地,有一個根,一個確定性。
Let's build our life, my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