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人时常说“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真的是光说不练吗?其中的缘故在哪里?
“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一句俏皮话。是不是真的这样呢?根据我的亲身体会。这话并不是有意污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历史的真实。
我小的时候,放了学,常常往天桥跑,那是个很吸引人的地方。
天桥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杂耍的总汇。我去的那个年代(40年代和50年代初),聚集的民间艺人有,攀杠子的“飞飞飞”,摔跤的 “保三”,耍大刀的“张宝忠”,拉洋片儿的“大金牙”和“小金牙”。变戏法的人的名字忘记了。有个天桥剧院,主要有马派票友梁益鸣主演马派剧目。
你说他们不练吗?不是,其实还是练的。
我亲眼看过他们真练。“飞飞飞”的攀杠子,那还是有点儿真功夫的。那个时候,在木杠子上做大回环还是很难的,那么粗的杠子用手很难抓住。但他们能够从这个杠子转一个圈儿,然后飞到另一个杠子上去。看的人惊心动魄,眼花缭乱。
保三的摔跤那也是玩儿真家伙的,起码没有点儿真功夫是不敢上场的。在表演的过程中也有临时上场比赛的票友。他们为了表示不服气特来较量,那场面就更加激动人心了。
张宝忠的大刀被认为是最不来真格的了,说了半天就是不练。其实也是要练一点儿的。100多斤重的大刀架在赤裸的胸口上刀刃儿对着皮肤,让他的助手拿着大木锤子。狠狠地砸刀背,让刀切到肉里去。刀背打的叮当响,但大刀进不到肉里把刀松开,皮肤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紫印。
天桥的把式确实是说的多练的少。说的时间和练的时间的比例谁也说不清楚。但我估算,练的时候能占十分之一二那就不错了。
现在琢磨起来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这种野台子表演和剧场表演是很不同的。剧场演出的时间是卡的很紧的,例如晚场从7:30-10:00两个半小时,演员的经历可以很集中,演完就能休息了。
但天桥这种演出方式则不同。他的演出摊子是从早到晚要支撑着开张的,光白天就有12个小时。如果总是一个劲儿的表演,那演员恐怕都要累死了。于是,说成了拉长演出时间而演员又可以不累的唯一办法。
其次真功夫有一点儿,但没那么多,老是演真功夫,几下子就完了,往下怎么办?
功夫高不高,不只是靠真练,还要靠能说。大刀贴的皮肤,如果一句话不说,拿起锤子就敲,人们并不会觉得有什么好看。如果敲之前先活灵活现地说一通,仿佛锤子一下去到就要切入身体,就会出现血肉模糊的场面,把人们的心都调到了嗓子眼儿。然后再动点儿真的,人们反而会觉得很好看。
摆地摊的卖东西要吆喝,天桥这种表演方式如果不说话,傻练,更是不行的。
最后,他们是用说来达到最重要的目的——经济效益。
杂耍要赚钱,第一要有人看,一要有人给,有人看是前提。因为野台子演出是不买票的,看的人流动性很大,他看一眼就觉得不错,就站下来看一看。他看一眼觉得不行,脚不停步就走开了。
要留住观众不用语言是不行的,艺人们最常用的拉人和稳人的办法是悬念和面子这两条。
我想看个结果再走。但结果迟迟不出来,他用面子圈住你,先是挖苦一些看一眼就走的人,然后说在场的没有这样的人。你想走你也不好意思这时候走了。
“有钱的帮个钱缘,没钱的帮个人缘,感谢您站脚助威了”。你真的已经站了很长时间了,你也不好意思一个字儿不掏就溜了,于是呢,他也达到了有人给的目的。
什么样的艺术特点,总有其生长的具体环境。理解了天桥把式的环境。我们也就不会去苛求于他了。
任何工作所采取的具体方法,都离不开具体环境和条件。天桥的把式,即使从搞宣传的角度,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