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启了阅读《论语》模式,没能力也不想做什么学术研究,只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修养,让生活更美好些。
借助注解,今天选择性的读了一部分内容,感慨颇多,印象最深的是“泰伯篇”里的几句。
原句:“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又参考了参考国学大师南怀瑾的理解,觉得南老师的解读真是独特,正好解决了我们“识人识己”的困惑。
恭而无礼则劳
“恭”为“恭敬”之意。“礼”解释为内心具有礼貌的思想内涵,即规则和秩序。这句是说只是表面的恭敬而内心却没有礼的思想内涵,这样做人太累了。
有些人表面对人毕恭毕敬,非常有礼貌。而有些人外表给人的印象并不好。但他们的内心并不是这样的,而是天生的禀赋如此。所以提醒我们不能只从表面的恭敬与否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礼的内涵,也就是不能以貌取人。
孔子对外表和颜悦色的人是有看法的,“巧言令色,鲜矣仁。”他反对那种伪装出来的恭敬。但我们不可以由此推出,外在表现不“巧”不“令”的人就“仁”,就“礼”。
孔子在此应该还传达出另一种意思,那就是对人对事不能抱持固有的偏见,比如不能说爱打扮活泼外向的人就不正经,穿着朴素性格内向的人就品德高尚什么的。
要识别一个人是否有修养品德好,绝对不能仅凭外在表现,而要看他是否有恭敬之心。
而我们做人是否也应该尽量表里一致,言行统一呢?
慎而无礼则葸
“葸”是害怕,畏惧的意思。有些人做事过于谨小慎微,以致经常担心有什么闪失,所以做事畏手畏脚,甚至他认为对的事以不敢放开去做,这样的人容易显得窝囊,难成大气侯。
做事之前多考虑,尽量周全是很有必要的。但一旦想好了,就应该毫无顾忌的去做,而不是缩手缩脚,患得患失,否则什么事都将做不好。
很不喜欢生活中那些“树叶落下来怕砸破头皮”的人,这样的人不仅自己会错失良机,还会给身边人带来不好的影响。
说到底还是见识的问题,井底之蛙的天空就那么大,一旦超出他的眼界之外,他就担心,就害怕。
假如能够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开阔眼界,拓宽胸襟。我相信一定会对人对事有比较客观的估量和分析,做到心中有数,那样还会怕吗?
做人做事不可不谨慎,马虎大意导致的疏忽失败不可谓不多。但是过度的谨小慎微,却真的不可取!
勇而无礼则乱
有的人很勇敢做事有冲劲,容易下决心,有事了就去做,可谓行动力较强。但这类人容易冲动,在冲动的那一刻没有规则秩序方面的约束,不小心就会坏事,甚至出现让自己后悔的举动。
冲动是魔鬼,冷静成大事,历史上的例子举不胜举。
张飞的勇猛令敌军闻风丧胆,可是就因为酒后冲动,鞭挞 士兵 ,结果惨遭杀害。英雄之死,实在可悲!
曹操一世英明,堪称“枭雄”,作出了多少丰功伟绩,然而冲动之下做出征讨江南的错误举措,让他光辉的历史蒙上了赤壁惨败的耻辱。
相反,司马光的沉着冷静令人佩服。一个小孩玩耍中掉进水缸里,其余的孩子惊慌失措大呼救命,司马光不慌不忙砸破水缸救出同伴。他的胆识和冷静让人敬佩。
直而无礼则绞
有些人直率坦诚,是非分明,这种个性深受大家欢迎,却往往顶撞了别人还不知道错在哪里,很容易莫名其妙的就得罪了别人。
当我们上一刻还在羡慕办公室小姑娘性格爽朗有什么说什么时,下一刻却会因为她的口无遮拦心生不满,而她或许根本不知道自己说错了什么。
直爽是一种好性格,但把握失当,就会让人讨厌。
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切不可把缺点当成了优点。
《论语》中的这几句提到的“恭,慎,勇,直”是人类性格中的美德,是孔子很推崇的做人法则。但是,孔子又告诫我们,假如没有文化教育的中和,人就会很容易变得偏激,这些美德反而会成为缺点,并且贻害无穷。
当然,我们是普通人,要达到圣人君子的处世为人标准肯定很难。但只要了解了这些,能够做到努力提醒自己,知道该往什么方向去要求自己,也就很了不起了!
【无戒365极限挑战营 第6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