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隔代亲,首先要追溯一下我们中华的文化渊源——祭祀文化
早些年代有宗庙之祭,大家都知道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庶人就是普通人,庶人寝祭,寝祭就是在自己家里设个灵位拜拜得了。同时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牌位分邵、穆,左昭右穆。何为昭穆呢?自始祖以下,父曰昭,子曰穆,然后按照世次循环排列下去。就是爷爷是穆,父亲就是昭,到己身就又是穆了,儿子又是昭,这样俩俩传递下去。
祭祀是分时间的,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祠,夏曰礿(yào,或作禴),秋曰尝,冬曰烝,在四季的孟月举行,加上腊祭,每岁共五祀。孟月是春夏秋冬四季每三个月里面的第一个月,后两个月分别为仲、季,所以很多时候阅读文章里有孟春之时、仲夏之夜等。
祭祀有祭天、祭地、祭神,祭祖等。祭天,是祭祀中的大祭,只有天子才能干这事儿。我们要说的是祭祖,在最早的古代,盛行人祭。说之前,科普一个字:尸。尸,象形,甲骨文象人屈膝坐下之形。现在字形也还能看出古义,像一个人曲腿低头跪坐的样子。古代祭祀时,活着的人因不忍见至亲不在,就以活人「尸」代表死者接受祭礼,甚至享用祭品。当然这种文化习俗后来用木俑或者神主牌位来代替死者慢慢消失了。
祭祀先王先公要有尸,而死者的替身不是谁都能做的。如果是男性死者,只有同姓同昭穆的子孙才能做。如果说要祭祀死去的爷爷,那就只能孙辈才能做替身,嫡出优先,接受包括父亲这一辈的人的祭拜。如果是女性死者,却规定只有异姓同昭同穆的人才能充当替身,就是孙辈的媳妇儿来充当,正房优先,接受包括公婆,丈夫等人的祭拜。
祭拜时是充当死者,不再是本人身份,所以即使父亲,丈夫,公婆都要恭恭敬敬的把替身「尸」当成死者来祭拜。虽然后来这种文化习俗慢慢消失了,但是文化心理文化烙印一直存在我们的心中。所以现在有一种奇怪的社会现象——隔代亲,格外亲。也就是爷爷奶奶疼爱孙子孙女远超父母疼爱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