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以前对《目送》的概念,就是那段很出名的文字: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几天断断续续在看这本书,有时是睡觉前;有时是等孩子放学的车上;有时是做饭的间歇;有时是为了调剂一下,逃避学英文;也有时是舒服的靠在沙发上独享一段安静的时光。
其实这本书,不适合太安静的时候读,也不适合傍晚读,因为太容易让人沉思,让人进入字里行间跟着作者悲喜——应该主要是悲,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可奈何,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空旷与迷濛,一种对至亲衰老或离世的不动声色的剧痛······所以,是的,我因此看哭了很多次。
亲情是每个人的致命伤,或者软肋吧,不能碰触,一碰就崩溃。一代又一代,我们都在重复着辜负,子女对父母的亏欠和辜负。
恩情太重,怎么做都是不够的。
恩情太深,无法面对失去。
可终究在某一天会失去,时间不会停止。
原来可爱的黏着你的孩子会长大,有自己的生活,你不得不退出,只好目送,依依不舍,万般眷恋,却也无可奈何。
原来你那么依赖的家,有如山的父亲,温暖的母亲,却逐渐老去,衰弱,无力,疾病缠身,甚至老年痴呆,甚至消失不见······你的世界在崩塌和幻灭,可大街上依然人来人往,活色生香······你怀疑自己身在何处,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巨大的空洞和悲痛铺天盖地,无所适从。
02
我想《目送》,她的底色就是悲凉的,许多句子可以为证:
“年老的女人都会这样吗?身子愈来愈瘦,脚步愈来愈轻,声音愈来愈弱,神情愈来愈退缩,也就是说,人逐渐逐渐退为影子。”
“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父亲的死亡,像海上突来闪电把夜空劈成两半,天空为之一破,让你看见了这一生从未见过的最深邃的裂缝、最神秘的破碎、最难解的灭绝。”
“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当他垂垂老时,他可以回乡了,山河仍在,春天依旧,只是父母的坟,在太深的草里,老年僵硬的膝盖,无法跪拜。乡里,已无故人。”
“对她,是不是整个世界都已经被陌生人占领,是不是一种江山变色,一种被迫流亡,一种无法抵抗的放逐,一种秘密进行的、决绝的众叛亲离?”
我的引用到此为止吧。
03
所幸,在底色之上,还有许多平常的小欢喜、小感动、小温馨,有永远能治愈身心的大自然——美丽、神奇、无私,不离不弃,就在身边。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看到和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魅力,给人太多生而为人的惊喜。
同时,因为这样的底色,会让你有一种安慰:任何时候,你都有同类,你从未孤独。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既然如此,那就坦然面对吧!
如果我们终将失去,那就在拥有的时候好好珍惜,尽最大努力关爱对你重要的人,减少遗憾和后悔。
每一本好书,都象一盏灯,可以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昨天去参加龙应台老师的读者见面会,她做了个年龄调查,结果到会的人45岁以上的居多,由此可见,她的书适合有一定人生阅历的读者,太年轻,看不懂这些苍凉。
所以,如果你不知道龙应台,或者不喜欢她的书,那么恭喜你,你还年轻!
愿岁月静好,时光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