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出处: 五个实践原则,帮助你组织一场高效能的会议(赠书)
阅读目的:团队年轻人比较多,组织会议的同事有时也习惯性思维发散,以至于会议效率偏低,学习一下组织会议思路,以备后用。
读后收获/感受
-
要点一:会议时长设置:时间宜短不宜长
- 工作会占满所有的时间;面对一件工作任务,更富裕的时间反而会令人降低紧迫感,不再全力以赴。 ---「帕金森定律」
- 时间短,更紧迫,更专注。
- 设置好时长后,试着再缩短 5% 至 10%。微微的紧迫感往往让会议效果更好。 60 分钟的会议可以尝试缩短到 50 分钟;30 分钟可以缩短到 25 分钟
- 尝试「超快会议」与「抱团会」
- 10 分钟或 15 分钟的快速会议
- 「抱团」类似体育比赛中队员之间的抱团加油鼓劲,可能自发或预先组织,可以在赛前也可以在赛后。
- 抱团会内容通常包括:已完成的工作以及取得的主要成绩、下一步的工作、关键指标、面临的困难。
-
要点二:会议议程安排:关心参会者的体验
-
选择议题方法
「评定一个话题是否值得谈论的最重要标准,就是它是否困扰到你的下属。」
开会前的 3 至 5 天,可以发邮件或一对一询问其他参会者需要讨论的议题。
-
如果某个建议的话题并不适合于在接下来的会议中采纳,那么:
在会议之外的时间与员工们解决这个问题;
将这个议题放在将来的其它会议中。
舍弃那些不够切中要害的内容,和仅与小部分参会者相关的内容,放在会议之外解决。
-
讨论事项的顺序
- 重要的在前,次要的在后。
- 「只对当下产生影响的事项」,不应被默认为比「有着长远影响的事项」更重要。
- 决策建议
- 你的议程中的特定事项应当彼此紧密关联。
- 如果所有事项的重要性基本上都差不多,建议优先安排员工提出的议程事项,这样参会者能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话语权、会议包容度及共享的权利。
- 会议最开始可以进行一些「暖场」(例如公布一些简短的通知,或对相关的上一次会议做简单回顾)——不仅能防止迟到带来的负面效应,还能提高参会者积极性。时间不要超过总时长的 15%。
- 收尾:需要通过几分钟的总结来概括会议的核心内容、明确工作任务,并记录下次会议议程将涉及的事项****
为每个问题设定好讨论时间
-
设立「责任人」
- 分担领导权,将特定的议程事项分配给「责任人」。
-
-
要点三:会议规模设置:人数宜少不宜多
- 用会议目标筛选参会者
- 1)谁掌握解决某个问题的信息和知识?
- 2)谁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关键决策者及重要利益相关者?
- 3)谁需要了解会议讨论内容?
- 4)谁将具体实施会议决策或就相关问题开展工作?
- 具体建议1)「8-18-1800」法则。想要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最多 8 人;开展头脑风暴,最多 18 人;如果是为了向广大员工集体告知某些事项,1800 人也无妨。2)为了能够制定决策、解决问题,最多 7 人。3)如果领导的协调能力极佳,8 至 12 人为宜。4)对于征集想法、设置议程、开抱团会来说,最好不要超过 15 人。
- 如何让未被邀请的成员免于被排斥感
- 1)对议程事项进行合理的分割,将原计划中一场规模大、涉及面广的会议,分割成两场较小、较短的会议。这能让你始终对会议规模有所把控。
- 2)「流动性会议」。特定的人只在特定的时间参会。既保持包容性,又能控制人数。
- 3)在开会前,就会议所涉及到的议题,找没被邀请、但具有有价值观点的人征求意见,以增加参与感。
- 4)将会议记录分发给没被邀请的人。
- 5)「代表性发言」。「代表人」需要在会前与其他相关者碰头,并在会后为他们传达会议信息,持续征询他们的想法。
- 用会议目标筛选参会者
-
要点四: 会议座次安排:按实际需求动态安排
-
了解不同位置的实际效果。
1)A 和 F,这种长桌两端的位置利于发言,通常是领导位。如果他们业务优秀,拥有很多相关的好点子,那么坐在这里很合适。但若赶上想法匮乏的时候,这个安排就会降低会议效能。2)C 和 D,相邻的座位比较不容易产生分歧,甚至会形成联盟关系。两人观点相近的话还好,如果有分歧,相邻座位则不利于他们表达分歧。3)J 的位置,适合整场会议都不会参与太多的人,尤其在 A 是领导的时候。但如果 J 的想法是关键的,那这个安排就会大大拖累会议效能。
** 尝试「散步会议」和「站立式会议」**
-
了解不同位置的实际效果。
-
要点五:设置沉默环节:笔头代替口头,该闭嘴时闭嘴
- 让参会者尽量分享这些观点、反馈、批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沉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