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狗年正月初四辰正
我怀着激动憧憬期待渴望的心情,捧着鸡爪坐在沙发上,打开久违的电视机,调到更加久违的央视一套......
是的,你可能猜到了,我正在坐等《舌尖3》的到来......
终于,伴随着那熟悉的旋律,《舌尖3》大幕拉开~在巴普洛夫条件作用的影响下,我的唾液已开始不由自主的进入强劲分泌模式......
氮素......
为毛我看了十几分钟还没有正正经经的上过一道菜啊!我口水都准备好了啊!
于是乎,我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
后来事态的发展证明,不好的预感一般总会成真。
是的,这个就叫做墨菲定律。
开播至今,《舌尖3》口碑一路下滑,豆瓣评分已经跌倒了4.5分的悲惨境地。
4.5分是个什么概念?!
超越《逆时营救》,直逼《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啊!
作为国产纪录片的扛鼎之作、乘坐着无数吃货希望的《舌尖》系列,居然沦落至此,别说出品方了,即使是我这样一个确实对它有很大怨念的吃瓜群众,也不禁潸然泪下,哀其不幸,更怒气不争。
为什么会这样?这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网上各种吐槽已是铺天盖地,大有和春晚决战紫禁之巅的架势。什么中药口红啦、广东药膳啦(话说不会是拿hujian人做的吧?)、各种用典错误啦,种种硬伤不一而足。
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细枝末节,还不足以让其口碑跌倒如此惨烈境地。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于八个字:
初心不在,始终难得。
是的,《舌尖3》已经忘了它爷爷辈的初心。
面对质疑,《舌尖3》总导演刘鸿彦表示,之所以做这样的结构,其实是有内在的思考、逻辑和表达体系的,“我们希望呈现这个食物是怎么做的,再把背后附着的东西挖掘和呈现出来”。
按照我的理解,刘导的意思是,我们不仅仅要给大家呈现美食,更要向大家展现美食背后的深层内涵和意义。
这有错吗?
没错。
但这确实不能不让我回想起高中语文课上的阅读理解。
请问“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
有的时候,事物背后确实是有更深层次的意义的;
但也有的时候,事物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比如说食物,它最大的意义就在于饱腹,其次在于好吃,再次才是技艺。
一味去追求背后的东西,而忘记了事物本身,这不是本末倒置,又是什么呢?
美食和阴阳五行、太极八卦、天人合一、儒释道法有关系吗?
有。
因为道法唯一,任何技艺到了极深极高处,都会由术入道。
但是,这样的境界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
情怀是只能由芸芸众生自己从美食和自己的人生阅历中品味出来的,而不是用旁白说出来的。说出来的,不是情怀,只能是矫情。
更重要的是,这些哲学思想,不是用来指导厨艺的,而是当厨艺到了极高境界后,自然而然体现出来的。硬要把这些当成做菜的指导思想,无异于倒因为果。
第一集中间,讲到了宋代沉船中发现的大量铁锅。我本以为节目会就势切入,为我们介绍几种宋朝的美食。因为一来,这个宋代沉船是一次意义极为重大的考古发现,话题感十足;二来,宋朝可以说是中华美食的一道分水岭,在宋朝之前其实是不存在中华美食的,正是因为宋朝发明了“炒菜”这一绝技,从此中华美食才走上了康庄大道,直到如今。所以在中华美食历史上,宋朝绝对是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没有之一。
可没想到,宋代沉船出场还不到十秒钟,镜头就硬生生切回到了章丘铁锅,差点没让我吐出一口老血。
不是说要展现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吗?这么好的一个切入点都白白放过?
《舌尖1》、《舌尖2》虽然主题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接地气,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正是蕴藏在这酸甜苦辣的地气当中。
而《舌尖3》却基本只是将食物当成了一个道具,力图用云山雾罩、神秘朦胧的概念去展现美食背后的中华文化,却忘了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却恰恰是返璞归真、简简单单。
比如最近流行的那首小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要说意境,这首诗其实和“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要说艺术性,后者显然强于前者。但前者最大的有点正在于简单质朴,而后者不经解说恐怕还真的曲高和寡。所以,前者更容易打动人心。
美食背后的意义,只能通过美食本身去展现。可你连美食本身都没有展现好,你怎能指望观众去体会其背后的意义呢?
初心不在,何谈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