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答辩之前
明天就要中期考核了,准备了一个多星期的进展报告和ppt。这期间我觉得是有些感触的,有的人总是这样,感悟很多,但说到底能改变的却很少,说的就是我吧。
改变的原因,无在乎内在和外在。如果一直在一个完美的模式里,也就不需要改变。而实际的我们,都无法真正接近“完美”这条渐近线,那我们注定要且行且改变。
以前一提到改变,总觉得挺难过,难为情的。好像做错了不可原谅的事情一样。那些媒体里大力宣传的不忘初心,不就是让我们不要改变吗。红极一时的鸡汤,所为我们渐渐成了无趣的大人,成了自己讨厌的人。所以,一度的我,害怕改变,也厌恶改变。非黑即白的心理,让我觉得一提到改变,要么是否定我过去的人生,要么是要否定我未来的人生。现在要不要改变,夹在中间,不人不鬼的。
渐渐发现,改变也不是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事儿。其实越长大越发现,自己能说了算的事儿, 真是越来越少。自由反倒其实只是一瞬间的事儿了,没听说马云的时间比下岗女工自由的,因为要做的事越多,妥协就越多,你所能做好的只是平衡。
读了硕士,就会比较忙。若是读博士,就会格外忙,忙到你很容易错误估计自己所在的环境。譬如,我挺喜欢和别人聊天的,聊着聊着,总会听到,你们老板对你们很放松啊,你师兄真好,你朋友对你真好,你们实验室氛围好轻松……之类。渐渐的,我才发现我竟然有这么多好的“资源”。可是,为什么又会生出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想法呢?原因很简单,在这么多好的评价中,竟然没有属于自己的,这才是症结所在。我努力融入集体,努力创造价值,却拒绝在军功章上分享属于自己的光芒。这一年多的日子里,也是有许多自己思考和实践的成果了,我却总记着自己逛街,吃饭,逃课的时光,这样的人,怕是“自律”得有些让人说不好还是不好。
这种事情,很难改变。为难自己,是文明社会交给我们的任务。仿佛在别人没说自己之前,先把自己吐槽成土行孙,遁地得无影无踪才好。除非,你遇到会让你成长的环境和人,你才会知道芸芸众生都曾面临挑战,只不过有人比你更慈悲。虽然我可能永远达不到那么高的境界,毕竟每种反应的活化能不一样,我的能力可能受到位阻的限制,跨不过势垒。但我可以从理论上知道,在高高的能垒另一端存在另一种色彩,可以通过光辐射转化而来。光,可能不是可见光,可能是友善之光,或笃学之光,乃至真理之光,他们能量之高,就算没能带你越过喜马拉雅,也会带你泰山俯瞰,一览众山小。
我好像真的真的理解了点儿我的课题。
王国维说的求知三重境界,我想读研读博应该最有体会吧。知识的金字塔虽然高耸,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有高人指路,亦需功在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