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代人的父母,大多数都有一个贫穷的童年时光,并且可能一直延伸到他们的第一份工作,甚至工作几年了,他们才得以不再压抑自己的购物欲,光明正大地买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记事以来,父母就从没停过对我的思苦忆甜教育,尤其是我爸,直至今日仍旧相信艰苦朴素是好事。所以,从我的小学时代起,记忆中“家里最近经济不太好,要省着用钱”的氛围一直笼罩着我的成长。
90年代初期,我的小学。我尽可能地在“能吃上饭”的情况下每天节省一点,大半年下来,存下一百多零花钱。这对那个时代的儿童来说,简直是笔巨款。
好景不长,成为百万富翁的幻想并未成功。用来存钱的小包被小姨发现后,成为她的买菜储备金。
我破产了。
节约的人生,才是人生
这种节约省钱的消费观,体现在我父母这辈人的方方面面。他们在生活中各处节省,极尽可能地力所能及。他们不像现代年轻人那般处处强调生活品质,时常挂在嘴边一句——“谁谁谁不也XXX吗,也不活得好好的吗!”
在他们的成长的年代,物资相对匮乏,结婚时有个电视机已是大型家电,一些好菜是要过年过节才能吃到的。他们对物资匮乏表现出的紧张感,就像当今这个物质社会中,人们对一颗真心的渴求。
有一阵子,我们家房子几乎没什么人住,家庭成员们要么在外地工作,要么在外地读书。我爸每个周末会回广州的家里待着。
人少了,但灰尘的累积照样迅猛。我爸每个周末一到家就开始搞卫生,全然不顾到家时间是晚上七点、八点,还是半夜十二点。也不管他的腰疾是否正发作。
其实在我看来,一个小时二三十块钱的钟点工完全可以帮他减轻身体的负担,是值得花的钱。毕竟,赚钱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舒适,不然,把钱一直存着,又泡不了咸菜。
但他不,几年里不辞辛劳地扫灰拖地,就是无视自己五十多岁的身体。我每次回家,奶奶都会告诉我哪里哪里是我爸收拾的。末了,摇头叹息一句:你爸舍不得花钱请人。
万般皆下品,还是便宜好
他们缺乏前后一致的购物观念,购物清单可以从五毛钱的香菜猛一跃到几十上百万的房子。花了大价钱买无用之物,或者在必需品上斤斤计较,情愿买个质量差的,一年又一年地修修补补。
我家就像是杂货铺,一家人都爱到处淘东西,大小玩意儿占据了家里所有角落。终于有一天,我爸说太乱了太乱了,不行,得弄个架子回来。
之后,他在淘宝上翻来覆去(我爸比我还早开始用淘宝,价格从低到高的排序设置也是他告诉我的),看了无数个实木珍宝柜和展示架还有书架。认真的劲头仿佛在做竞品对照,似乎是要把家里打造成艺术品展览馆。
当我以为他会弄回来几个稳固散发木香的木柜时,他搬回来两个工人自己做的灰白色金属货架,它们高大、承重力强、粗糙、毫无美感可言。
尽管他大肆渲染了一堆金属货架物美价廉又结实,但全家人都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不用花钱……到如今,这两个货架在我家客厅已经摆放了四五年,似乎和那些风格各异、并不值钱的“展览品”融为一体,让客厅透露出一股莫名的非工业风又非民族风的混搭特色。
漂洋过海的收音机
有时候,他们的经济学会暂时失效,会把一切经济衡量参照物限定在自己有限的生活中。
我在英国留学时,我爸长期用广州的生活水平要求我在伦敦的开销。这种时候,他的经济学常识是不会包含外汇、汇率、消费水平、消费观、不同国家发达程度和经济实力不一等等这些因素的。
花了多少钱这个数字成为唯一衡量标准,意思是,我在广州花20块钱可以吃个工作餐,在伦敦同样可以用20人民币吃上一顿饭。而事实上,20人民币在英国只能买一瓶矿泉水。
但当你以为他无比节省之时,他又会突然将你一军,高调宣扬他也很会享受生活。
他是个收音机迷,那是那代人娱乐和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他有了稳定的家庭和收入之后,就开始孜孜不倦地购买收音机了。
我研究生临近毕业之际,他到英国出差。知道他喜欢古旧的玩意儿,英国又颇多古董店,我就带他钻小巷逛街去了。
在一家店里,他驻足在一部大约有半米长的收音机前挪不动步子,翻来覆去地和老板讨论这个收音机还能不能用,哪些部件需要维修,仿佛它是他失散多年的定情信物。
我好说歹说想要让他认清搬一部也许二三十斤重的古老收音机回国是件多么得不偿失的事情。
年轻的我还是失败了,他执拗地花了两百多人民币的价钱搬走了收音机,并且把我的32寸的大号行李箱拖走了。那么大一个箱子,里面仅仅放了一个收音机。
当他最后从希斯罗机场飞回国时,亲爱的机场工作人员告诉他,您的行李超重的。于是乎,他花了一千多块钱的超重费,心满意足地把收音机拖回了广州。下了飞机后,因为舍不得花钱打车,他左手提着一件小行李,右手拖着装了宝贝收音机的行李箱,坐了一个小时地铁回到家。
结果,他回家后,就把收音机塞进客厅的架子上,再也没有拿出来过。当时和古董店老板热火朝天地讨论返修它的劲头不复存在。
到我毕业回国后,某次想起这个花费了一千多金钱,和五十多岁的他不辞辛劳带回来的收音机,它表面的罩布已经满是灰尘。
我爸说:“我根本没空去弄它。”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我妈在储物间里藏了大量的物资:起码四套床品四件套、三四个枕头、两套多达二十件的厨具锅品、还有一些在她看来非常精致的摆设......而这些东西,被她搬进储物间,都是“等你结婚的时候用的”。
这句话她说了差不多十年,十年过去了,储物间的东西越来越多,而我还没结婚。
她出生在一个不富裕的家庭,又是一个靠粮票买东西的年代。要买多少米、多少布,都得经过计算。
她现在还保持着买菜买一大堆,放在家里慢慢吃的习惯。尽管现在到处都是商店,想买就买;尽管家里经常因为堆积的水果蔬菜太久吃不完而烂掉,她仍旧会抱着“万一吃不饱”的焦虑心情,不断购入大量物资。
在过了很多年的苦日子后,我妈终于无法按捺内心的购物欲了。女人,不管在什么年纪,买买买才是人生座右铭。
据我妈说,她从小就想要辆单车,要知道单车在她小时候可是非常昂贵的东西,她最多只摸过有钱人家的28杠。但哪个年代的小姑娘都是虚荣的,她渴望一辆小单车,可以骑着上下学,骑着去玩,骑着在风里张扬青春的生命力。
但是,我外公外婆都很穷,没有人愿意为了一个没有回报的梦想投资一大笔钱。于是这辆单车作为梦想存在她脑海里好多好多年。
到她四十多岁了,她已经有房有车,女儿也长大了,生活和工作都稳定,钱不再是困扰她人生的重要因素了。
于是,某一天,她从商店里推回来一辆小单车,一辆小小的折叠单车,和她梦想梦想中一样精致方便。
我妈身高1.68,体重逼近140,这样一个巨大的身体骑在我都嫌不舒服的折叠单车上,整个身躯都不得不弯曲地缩成一团。
在她骑了不到10次后,终于承认欠缺舒适度的单车不是一辆好单车。它被彻底放弃,逐渐在角落里锈迹斑斑。
它至少完成了一个女人长达三十年的梦想。
迷之消费观
很多时候,越是吃过苦的人,越有动机买些反差巨大,价格不菲的大件物品犒劳自己。他们或是一掷千金买了并不需要的东西,或是情有独钟于多年前一直想买却一直买不起的东西,而不顾该物件是否还有意义。
他们的消费观念很难让人理解:既计较每斤便宜5毛钱的小菜和便宜5块钱的拖鞋,又可以突然搬回来一套毫无用处的家庭立体式环绕音响,只为显摆,实际上根本不会用,也不懂欣赏。
他们省吃俭用,所有穿旧的衣服都剪开做成抹布,所有的瓶瓶罐罐都留下来以备用。他们天天念叨着年轻人没吃过苦头,铺张浪费,另一方面在家里添置了许多买来也舍不得用的物件,让它们成为“舍不得用,舍不得扔,且没有什么用的摆件。”
我奶奶的退休金和积蓄,其实足以让她能吃好喝好,三个子女各自成家,不仅不用担心,还都按时接济着她。
但每次我去探望她时,都看到她三顿馒头,就一点点青椒炒肉,再加一个鸡蛋,一顿饭就搞定了。
在外面吃饭,吃剩的菜渣是一定要打包回家用来炒菜的;狗是只能吃剩菜的,买狗粮是浪费;所有塑料袋都是不能扔的,可以当做垃圾袋;肉和菜是要买最便宜的,所谓有机食物都只是噱头。
这些二次回收物逐渐填满了一个家。
但是,在他们的心目中,我爸觉得奶奶过于节省,奶奶觉得我爸太抠门。我妈嫌我爸舍不得,我也从来不会告诉他们,我的衣服其实超过200块钱。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