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当年送女儿出国一开始不在我们的计划内,因为我们没那么多钱。”朱静说,张勇家兄弟四个,张勇是老三,尽管很早就已经到深圳来打工,但张勇在深圳混得并不好,在几兄弟中并没有地位。
朱静31岁生下女儿张莉,在当时看来,张勇是“老来得女”了。张勇对女儿张莉格外疼爱,两口子也定下了一个目标,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能让女儿到国外读书。
2006年,女儿张莉在高考中以11分之差与自己心仪的一所国内名牌大学失之交臂。她跟张勇说,想到国外读书。
“其实当时条件还不算太成熟。只是有这样的打算。”张勇说,女儿上初中之后,两口子就一直省吃俭用,为了给女儿凑够足够的留学费用,两夫妻把家中110平方米的房子卖了,换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两房。“反正女儿出国后两口子住也够了。”
10年来,女儿到美国留学,每年约30万。对张勇来说是一笔巨资。如今女儿要留在国外工作,并要和外国男友结婚。张勇一直劝她回国,要挟断绝父女关系,但效果不大。张勇觉得,这辈子最错误决定就是送女儿到国外上学,他们老了谁照顾?对此,你怎么看?
~;~ ~;~ ~;~ ~;~ ~;~
其实这是一个关于死亡的问题,父母所痛苦的并不是他们所讲的“我们老了谁照顾”,他的潜台词其实是“我不想孤独地死去”,但是因为我们现代人非常忌讳谈到死亡,所以父母没有把话说明白,子女也听不明白,于是就产生了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
事实上,如果父母把话说得非常明白:“我不想孤独的死去”或者说“我不想死的时候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那么还会有争议吗?
所以这对父母所痛心的根本不是他们所表达的,只不过他们不擅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尤其不擅于在儿女面前表达他们对孤独,对死亡的恐惧。
有人拿北漂来类比,留在国外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跟离开家乡在一线城市工作的人相似,但其实还有一个极大的不同,就是无论在哪个一线城市,父母会觉得这至少是在中国,六十来岁的父母还会觉得大不了将来跟儿女一起到一线城市生活,他们的人生中还有“将来”,还有希望,有奔头。
但是如果儿女留在国外,又结了婚,那个希望就没有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很难适应国外的生活,即便有华人社区,那也是不同的,毕竟他们不是年轻的时候就生活在国外,不是年轻的时候就适应了国外生活。
他们年老了,让一个老年人去适应新的环境,这是非常非常非常困难的。千万不要说“谁谁谁的爸爸妈妈就跟谁谁去了某某国”。
这种类比,跟父母当年说邻居家的小孩没什么不同,邻居家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邻居家的小孩也不是你的小孩,父母可以拿我们跟邻居家的孩子比,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父母生活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年代,而我们是受过教育的,单这一点我们就没资格去效仿他们的某些不太恰当的做法。
另外,如果你并不是在一线城市,远离家乡多年,父母又年老体弱的人,你其实根本无法理解那种心痛。你无法体会看到父母越来越衰老的状态,但是却不在身边是什么样的担心和恐惧,所以别说出国在外,就算是只在中国,这其实也是非常痛苦的体验,尤其是当父母根本无力适应大城市的生活的时候,尤其是他们固执地一定要生活在他们熟悉的环境中的时候,那种无奈,痛苦,挣扎,根本不是外人能够明白的,而且这还不算什么,一旦父母去世,别说双双去世,就是去世一个,内心的愧疚也足以压垮一个人的人生。
所以我常跟我的个案说,父母健在的时候,你还有改变命运的可能,父母不在了,那种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其实这件事没什么可讨论的,今天这对父母有多难过,多痛苦,未来当他们百年之后,他们的女儿就有多痛苦,多难过,因为死亡是存在的,它就在那等着,父母百年之后,尤其如果不是善终,这个女儿其实一生都无法原谅自己,无论做过多少心理咨询,有多牛的人跟她谈过,都没用。
死亡是无法超越的。
中国人说“叶落归根”是有道理的,不是文化传统那么简单,而人类的心理需求,我们现代人绝大多数都是漂着,也羡慕别人漂着,但是漂着就没有根基,就会恐惧,有恐惧就一定会有焦虑,会控制甚至会操控,现代人的婚姻问题这么严重,人际关系问题这么严重,以及心理问题这么严重,都跟焦虑有直接关系。
现在这个女儿觉得她在追求她自己的人生幸福,但其实潜意识中是为了摆脱父母的控制,而她的父母之所以会控制她,其实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但这是年轻人无法理解的,年轻人总是觉得死亡离生活还很远,年轻人无法看到死亡就在身旁,但是六十岁以上的人就会有深刻的体验,对于这对父母更是如此。
六十岁,当他们退休的时候,绝大部分人体会到的不是自由,而是被抛弃,也就是说这对父母的体验比一般人更痛苦,在他们看来,他们不但被社会抛弃了,也被自己的女儿抛弃了,那种痛苦当然不在其中,难尝其味,年轻人当然更是无法理解,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而问题的关键其实就是在于他们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彼此无法传达内心真正的需求,也无法理解对方。
从这个家庭来看,父母是很典型的完美主义的父母,而女儿则是很典型的被完美主义的父母惯坏的孩子。
如果这个父母不假装自己那么完美,他们可能不会供孩子一定要出国读书,尤其是他们的孩子学习成绩并不是那么理想,他们的家庭条件承担一年30万的费用也挺吃力,父母过度付出,必然就会有过度的期盼,必然就有过度的控制,这是人之常情。
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他们过度了,他们把女儿的人生当成了自己的,而这个女孩如果她不是被惯坏的孩子,她不会那么理直气壮地要求父母卖掉房子供她读书,当她提这个要求的时候,她根本没有考虑过父母的困难,父母对于她而言不过是赚钱的工具而已,说是压榨其实并不为过,并且这样的心理状态,会形成惯性——留学的时候没有顾及父母,同样结婚的时候也不会顾及父母,留在国外的时候也不会顾及父母,反而父母对她的任何要求,都会成为负担。
我记得南山书苑有一个小女孩说她妈妈:妈妈自从我上了南山书苑你怎么就不听话了呢?
这就是这样的女孩,在她的眼里父母是要听她的话的,她要怎样便怎样,不达到要求就是“你不爱我”,这是这一类孩子最常说的话。其实这是一种攻击,这种攻击的目的就是操控。
所以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看到这样的案例都需要反思,你是不是一个人格独立的父母,你是不是把你的孩子当成你生命的延续?你有没有尊重过你的孩子为一个独立的人?
操控、依赖、把孩子当成自己人生延续,当成自己人生希望的父母,其实是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挫败感的父母,就象这对夫妻一样,他们的人生一直是挫败的,一直试图证明自己,甚至一直在努力追求别人的认同,结果就会这样,当孩子无法满足他们的愿望的时候,就会失望、痛苦、攻击,甚至试图通过舆论来操控,但这只会让孩子离得越来越远,恨不得永远都不回国见自己的父母,直到死亡到来的时候,或嗅到了死亡的气息的时候,父母无法再操控她,她才敢回来看看。
虽然我能理解这对父母对死亡的恐惧,能理解他们对女儿的渴望,但是……如果你没有努力长大,没有成为一个人格独立的父母,面对这种孤独终老,甚至孤独死去的人生结局是必然。
所以其实人生没有多少选择,每一个人都必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只有独立的人之间才会有真正的爱,真正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