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任何学科的学习,数学、作文、英语、美术、音乐、体育……,没有不经过大量练习,就能将学科知识或技能内化成自己所具备能力的。在练习中,与刻苦勤奋同等重要,甚至是在练习后期区分水平高低,而又往往被人忽略的,“心理表征”究竟是什么?
我们先通过一个科学实验来形象直观的了解“心理表征”。科学家赫伯特和比尔做的一个简单有效的实验:摆出2盘棋局,一盘是真实的,另一盘是随意摆放棋子的。让国际象棋大师和新手记忆棋局中棋子的位置,结果是什么呢?大师记住了2/3棋子的位置,新手只记住了大约4个。那是国际象棋大师的记忆力超群吗?可这种情况仅仅发生在第一盘,即真实下出的棋局中。在另一盘随意摆放棋子的棋局中,大师和新手能记住的棋子是差不多的,都只能记住两三个棋子。这说明什么,大师和新手的记忆力水平差不多,但是在看一盘真实棋局时,他们的差异巨大!这个巨大的差异就是“心理表征”的差异!简单说来,同时看一盘棋,新手看到的就是一个个棋子和它所在的位置,而大师们,看到的可不是棋子,而是棋局!只看一眼,大师们就知道棋盘中各个棋子之间的关系,他把所有的棋子看成了一片“树林”,而不是新手眼中的一棵棵“树木”。
这是“心理表征”在专业领域的表现,拿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来看,每个人对同样事物的心理表征是差异巨大的。比如,爸爸、妈妈和孩子同时听到一个词语“大海”,这时他们脑海中呈现的大海想必各自不同吧,这就是每个人所具有的“心理表征”。即当我们大脑在思考某个事物、观点、信息时,相对应的心理结构。
但要特别强调,“心理表征”绝对不是我们以为的纯心理感受,心理表征对应的是神经系统、肌肉系统的行为反应!大量练习最终能否有效,就看它是否塑造了你的高质量“心理表征”。
有一种勤奋刻苦的练习,只是埋头苦干,从未有意识的去创建有效“心理表征”,这样的练习,只能是事倍功半。要想事半功倍,必须让练习和心理表征形成良性互动、螺旋上升趋势。练习既帮助神经系统和身体形成有效的“心理表征”,同时又依靠“心理表征”的指导,在反复练习和反馈中,不断改进形成高质量的“心理表征”。
任何人在练习中都会形成心理表征,但是有的人终其一生,其心理表征都是粗糙、散乱而低劣的,对应的个人专业能力也表现平平。而影响练习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是否形成了更加复杂、综合、细致的高质量“心理表征”!而形成心理表征质量差异的关键,就在于平时练习的各个细节之中。
最关键和关心的问题来了,如何形成高质量的“心理表征”?
其中最核心的是第一步:模仿。
很多人看不懂,为什么是模仿?
举个例子,你从小生活在沙漠之中,从来没有见过大海,当从书上见到这样描写大海的诗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时,是不是毫无感觉。当你真正站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上,看到明月从海边冉冉升起时,再来读一遍这句诗,是不是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心理意像。模仿的价值就在这里,建立“心理表征”的第一步。如果你想练就一手好书法、弹出优美的乐曲,你至少先要看看好的表现和标准是什么,建立初步的心理表征。
当然,心理表征可不是那么好建立的,找到模仿对象仅仅是开头。下面看看建立优质心理表征的步骤:
不要被“心理表征”中的心理二字误导为是一种心理感受,那绝对是一种误解。“心理表征”的建立和完善,最终是生理结构的改变,例如脑神经元连接的重构、髓鞘的形成提升神经反应速度、大量的训练改变脑皮层厚度、甚至是海马体或小脑的大小,以及产生身体方面,比如肌肉、肺功能、血管和循环系统的变化。
要想通过学习、练习,把知识和技能内化成自身的能力,这个过程是漫长的,需要付出大量努力。很多孩子初期看到同伴们画画、弹琴很有趣,想去学习,随着练习过程中的枯燥,特别是反复训练改变自身的一个个重要细节,总是既费力又无趣,能够持之以恒坚持下来,就变得很难。但只要坚持,并按照正确的方法练习,每一个孩子都会发生巨大的进步,这中间,另一大重要要素,就凸显出来,并直接影响结果,这个要素就是“动机”。动机是推动孩子们坚持付出辛苦劳动、持之以恒训练并改变提升自己的重要推动力。
下一篇就来谈谈“动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