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孩子,将来的生活品质会更高,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自信,是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和科学的教育理念。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就是指不管孩子健康还是病弱、漂亮或是丑陋、成绩好还是成绩差,父母都会永远爱着他们。
有父母的爱在后面支撑,孩子在外面不管遇到了什么,都无所畏惧:“我爸妈爱我,肯定我。”他们心里会非常踏实,知道自己拥有取之不尽的力量,可以面对整个世界。
而作为父母的我们经常在爱上无形地附加上一些“条件”:“只要你考班级前三名,我就给你买玩具”“你要是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这会让孩子认为爱他是有条件的,从而缺乏自信,并且父母更关注这些条件的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没有尊重和理解孩子。
其实孩子的求学之路是一个漫长且艰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他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他的学习信心也会不时地受到挑战,这时候家长应当义不容辞地培养和保护他的自信心。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呢?
1 尊重使孩子自信
自信,来自自尊。要想孩子自信,首先父母要尊重他,并且帮助他建立起正面的自我认识。告诉孩子,不要因为与别人的长处比较而自卑,要让孩子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的闪光点。
也许孩子学数学不开窍,但是他人缘好,有领导才能;也许孩子作文不行,但是他画画好,有艺术细胞;也许孩子不善表达,但是他体育好。
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他的长处,并创造机会让他的长项得以发挥,从而确立他的自信。
2 适当地赞赏使孩子更自信
每一个人在心理上都有获得肯定与赞赏的需要,如果一个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别人赏识的,自己对别人来说是重要的、有意义的,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愉悦的、自我肯定的感觉。
孩子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常常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评价来给自己定位。
如果他经常被表扬,他的心里就充满了自豪和自信,觉得自己很优秀很特别。相反,如果孩子平时听到的都是训斥、挑剔、责备甚至挖苦,一个小小的过错就被家长抓住不放没完没了地进行批评,他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什么都做不好,他就会否定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3 信任使孩子更自信
做父母的常常会有意无意否认孩子的感觉,说出不信任孩子的话语。
孩子说太热了,不想穿外衣,我们会斥责孩子:热什么热?妈妈一点都不热。孩子想帮忙端盘子,妈妈马上说:“你端不稳的,看把盘子给打了。”如果孩子抱怨功课难,我们会说:“怎么别人会做就你不会?你一定是上课没有好好听讲。”
父母在孩子小时候一再否定孩子的想法做法,就把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一点一点地扼杀掉了。
所以,作为父母,要信任孩子的感觉和判断。如果孩子说热不肯穿外衣,那么摸摸孩子的小手是不是很热。可以替他拿着外衣,等到他需要的时候再给他穿上。他觉得课程太难,和他一起分析难在什么地方,找到症结,帮孩子解开。这样孩子会有种被信任的感觉,才会越来越自信。
4 尽量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有研究表明,成绩优良的学生一半以上充满自信,成绩差的学生接近90%缺乏学习自信心。父母无法在学校里帮助到孩子,而课堂老师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成绩并不突出的孩子不容易受到老师的“关照”,进而失去信心和对学习的热情。
我们的家长总是在羡慕“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自己家的孩子为什么不行?
其实在一二年级的时候,班里孩子大多数孩子的水平不会差的太多。考试全班大部分都在90分以上。那是因为启蒙的课程难度是考虑到全局的水平,是为了让孩子打下基础。
但你会发现,三年级是孩子成绩分水岭,学习好的孩子会更有自信心,因为老师总会表扬,成为别的同学的偶像,自然学得越来越好;而成绩差的孩子往往越来越难跟上。
是因为无论同学,老师,甚至是父母本人,都会给孩子扣上“差生”的帽子,将孩子的自信心扫地出门。于是孩子心理会形成一种“反正我是差生,学不好也是应该的”这种叛逆心理。导致无论是成绩,还是在学校的人缘儿都越来越差,成为班里的“吊车尾”,其实归根结底是“自信心”的丢失!
更值得引起家长们注意的是,这种在童年时对孩子们的造成的“人格设定”,很容易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甚至对未来的生活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为了避免一步差,步步差,家长应该有紧迫感,对孩子学习自信心的培养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