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想静下心来写点什么,提笔时,却又不知道可以写什么。对于过去的生活,总有些画面像过电影般闪过,一物一景也会触动内心那根柔软的神经。现在想把他们记录下来。因为那些是我的青春。是我挥之不去的记忆。
我出生的年代正逢改革开放初期,国企遍地开花,那个时代能够成为一名工人,是一种荣耀,我的父母也想尽一切办法进入到一家生产毛线的企业,他们在那里工作、生活、恋爱、结婚,生子。所以我生在小镇,长在小镇,小镇是我抹不去的记忆。
我自小生活的小镇不是亭台掩映,绿树成荫的江南水乡,也不是男耕女织,稻田成片的田园风光,我生活的小镇地处西北一隅,这里有四个在当时效益一流的工厂,满眼都是厂房,公路,和零星的树木。厂里的基础设施完善,基本上可以满足工人的所有生活需求,吃饭的时候有食堂,工作之余有电影院,歌舞厅,生病了有卫生所,所以,小的时候我很少有机会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里既是我的全世界。我和小伙伴们在这里成长,一起上学,一起游戏,一起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那几年。
那个时候,政府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国企更是积极响应,那个时候如果敢生第二个孩子,代价就是会丢掉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所以没有哪个人会冒这样的风险。这样一来,我和伙伴们都成了独身子女,没有兄弟姐妹,那彼此就成了最好的玩伴。
记忆里,最开心的时候是星期五晚上,终于不用写作业,得到父母的允许就可以成群结队的出去玩儿,捉迷藏,打沙包,小方格,过家家玩得吴亦乐乎,一直到爸妈满厂区叫我们到名字才会依依不舍的各自回家。临走前还不忘约好明天继续。
有时候,我们也会跑到厂区周围的土山上或者田地里烤麦子,捉蛐蛐,捉田蛙,捞蝌蚪,男孩子胆子比较大,身先士卒,女孩子则跟在后面小心翼翼地走路,生怕一脚踩进泥沟里,弄脏了衣服回家挨骂。当然,我们中的有些人也惹过事,记得有次,班里的几个男孩子去农民田地里偷西瓜,结果跑进人家西瓜地里把西瓜糟蹋一塌糊涂,被农民发现以后,拉着去告家长,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原价赔偿,和一顿免不了的暴打。即使这样,他们还是乐此不疲的去偷果子吃,好像那样得来的更香甜。还有一次,是一群六年级的男生,一起玩点火,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的孩子那么喜欢点火,而他们点着了一个小火堆以后,火势一发不可收拾,其他的孩子一看情形不对,撒腿就跑,只留下一个比较老实的,用周围的麦草试图扑灭火苗,结果火越烧越大,村子里的农民赶来灭火时,那些麦垛几乎烧了精光,留下一脸蒙圈的孩子,眼泪汪汪的看着他们。后来他的父亲赔偿了损失,自那以后,他被当成了反面教材,被全厂所有的家长用来教训自己的孩子,据说他自己也被限制行动很长时间。
除了玩玩闹闹,小镇上的美食也让人难忘。那个时候,工厂里人多,自然也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发展,很多餐馆小吃。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烤鱼。和现在的一整条烤鱼不一样,那里的烤鱼是把鲤鱼或者草鱼肉切成块,像串羊肉串那样串起来,来之前用葱蒜腌制半天,然后像烤羊肉串那样放在火上烤,撒上盐孜然辣椒,闻着那叫一个香。鱼肉烤的恰到火候,不老不焦,调料掩盖了鱼肉的腥味,又透着一股淡淡的香葱味,吃完齿颊留香。小的时候,一两个星期就会去吃一次,那时候很流行小镇的烤鱼,有些人不顾路途遥远,专门开车来到小镇上吃烤鱼。后来小镇烤鱼也成了当地一个特色。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厂里食堂自制的冰淇淋,那是我记忆中最美味的甜品,浓浓的奶油味包裹着淡淡的香草味。咬一口满嘴香气,这种味道至今犹存,后来每次吃到香草味的冰淇淋都会想到那种味道,但是很多年以后,我再也没有找到相同的味道,后来才知道有些味道错过了就是一辈子,就像过去的事情,只能随着时光流逝,永远的留在回忆里。
小学毕业以后,因为家庭的原因,我离开了小镇,初中时候还常常回去,后来学业越来越忙,回去的次数也越来越少。现在的小镇已经渐渐地被人遗忘了,因为国企改制,很多工人下岗,厂里的效益每况愈下,最后就破产了。很多人为了谋生,年轻人都离开去外地谋生。留下的大多是上年纪的人,不想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现在小镇的年貌也有很大的变化,常常玩儿的地方拆的拆,改的改,或者干脆闲置荒废了。现在记得她的,大概也只有在那里长大的我们,和生活在那里人们。她就像是个一个迟暮的老人,没有一点活力,背影佝偻,战战兢兢,不知道哪一天死亡会降临。夕阳西下,告别小镇,留下这些文字,纪念那个承载了我所有童年时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