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盈盈的天,清凌凌的水,莽苍苍的山,绿油油的树,实腾腾的人……这些都是我记忆深处永不磨灭的印记。从奶奶去世后已经很多年不曾回过老家,但每每提及,总有许多温暖漾在心头。
今年国庆节,心血来潮想回老家看看。车子在水泥路上行进着,窗外的一草一木在眼前铺开、延伸……记忆中,这里的路并不平坦,沟沟坎坎的,很是颠簸。出行全靠双脚,买点东西要肩扛人提,极不方便。后来路通了,有了自行车,方便了很多。但到我家乡的路依旧遥远,如同天堑般艰难。不熟悉的人,很难找到路在哪里,抬眼望去,满目苍翠,路在何方呢?
沿着溪流,伴随潺潺流水,上山下山,进山入山,很多地方并没有路,因走的人多了硬生生地踏出了一条路来。最难走的一段路要沿着山壁一直往上,直立立的,全是大石板,一步一步踏着石纹攀登,稍不小心就会滑下来……周围的树林苍翠茂密,蝉鸣鸟叫,组成了天然的交响曲。尽管如此,住在这里的人们,每逢镇上有集市,还是会三五结伴同行,早晨出发,幕时回还,山林满是欢声笑语。
车子在飞驰,思绪在纷飞,转眼已到村口。崎岖不平的山路已被平整光滑的水泥路代替,大山掩埋了全部的痕迹,之前的一切仿佛都是在梦里。但那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屋舍却在提醒自己那不是梦。
近了,更近了,人烟稀少,屋舍零落,几乎不见人家,这就是我记忆中一路行走、一路笑语的家吗?这才想起党和国家的政策,让这些乡亲们已经搬离了农村,住进了县城,只有那些断壁残垣、土坯瓦砾还铭刻着曾经的记忆。
“这不是燕儿吗?”一声呼唤,拉回了我的思绪,一位拄着拐杖、头发花白、脚步蹒跚的老奶奶叫出来我的名字。
“对呀!你咋没有和他们一起进城呢?”这是看着我从小长大的衿奶奶,时光催人老呀,我都快认不出这位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了。
“分的房子只有70多平方,还要上楼下楼,水、电、米面油、菜……样样都要花钱,我都这么大年龄了,哪有钱呢?”说话间,老人老泪纵横,“可我的房子已经被拆了,现在几个人挤在这间房里……你爷爷去拾橡子了,一会就回来了,你就在这里吃饭……”看看眼前的房屋,也就是三间房,四个同样境遇的老人挤在一起,农忙时种庄稼、蔬菜,农闲时挖个药材、拾橡子……大山养育了一群人,使他们还有余力可养活自己。
告别他们,我才发现,回家的路上早已被荒草淹没,踩着柴草,绿树掩映的地方矗立着一座土墙灰瓦的房子,可那里早已变了模样,三座房子围成的小院,如今只剩下了一座,院子里也破败不堪,杂草丛生,房屋也是风雨飘摇,好似随时可坍塌,我就是在这里出生,这里长大,6岁之后离家求学。
记得小时候家里特别热闹,当时我家里有一台黄河牌的黑白电视机,还要靠天线才能看到节目,风一吹就没了信号,总是一个人在转,一个人在屋里喊。每到晚上6点左右家里就挤满了人,尽管只有一个台,大家也看得津津有味,农闲时天天有人。可现在呢?一切都变了模样……屋前屋后的梨树、樱桃树、桃树日渐苍翠,院边的柿子树上挂满了一个个红灯笼,可早已没有了采摘的人……
昔日充满欢声笑语的村庄如今死气沉沉,昔日袅袅炊烟升起的屋舍零落不堪,那一条条柏油路通向的真的是幸福吗?
坐上了车,心中无限感慨,党的政策是让所有的人们脱贫致富,可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离开了大山,离开了他们熟悉的家园,真的幸福吗?真的就脱贫了吗?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从哪里来呢?吃几叶青菜也需要钱,就连喝一碗水都需要钱,他们想回去种一片地,又该宿在哪里呢?年轻人尚且可以出苦力,可已年近半百的老人呢?
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人还是那人,可似乎一切都变了!
唯愿所有的老人都有家可归,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