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dge of seventeen成长边缘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包含着我的影子,更或者是我们大家都有过的。是的,我们都处在或曾在成长边缘,徘徊。
它近乎直白的表达方式让我诧异的同时也让我难受。
"maybe nobody likes you ."当老教师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小女孩恼羞成怒,口不择言对可怜的老头进行人身攻击。当然这是她对这个老头看穿她的伪装却毫不隐藏的愤怒,还有讨厌这个当被人毫不留情地撕下伪装后的无比丑陋的自己。
对自己的厌恶持续了这个电影的大部分。
"你爸爸会很失望看到你现在这个样子。"她妈妈的一句话让她这种一直藏在心底的,一直用不羁放纵、甚至开一些下流玩笑假装老成来小心掩饰的激烈情绪爆发了。
可是当我们感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厌恶,也开始厌恶自己。当我们需要服用抗抑郁的药物,需要用亲人去世的借口继续抑郁地活着,当我们没有一点快乐可言时,你会怎么办?
改变呀,改变自己呀。那恭喜你幸运地走出成长边缘。可是偏偏有一些人,甚至大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改变,不能改变,无法改变。他们只能持续支撑在混沌的夜色下,等待黑暗尽头的黎明。
娜丁就是其中一个,因为她接下来所做的事情让她陷入了更尴尬的境地。具体事情我不再剧透了,再说下去就剧透太多了。
娜丁最终对自己对家人坦诚相对,说出了藏在内心深处的话,也开始正视自己,正视家人。
电影里的娜丁无论是小时候被别人欺负,还是在食堂找不到吃饭的伙伴去烦老师,或者是极力融入party却依然格格不入,都有些令人心疼。然而她也从未察觉到身边爱的存在。
母亲在犹豫多次终于用okay回复她的短信,她却不知道这个词包含着千言万语。
她也不知道欧文在接起她电话后的手足无措和放下她电话后的手舞足蹈。
她从未正确理解过哥哥对她的关心直到最后一刻。
她一定深深厌恶那些曾经欺凌自己的女孩。却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另一种面貌的她们。
她没有正确的判断标准,对自己的的低价值感,以至于问闺蜜为什么喜欢自己,这是青少年常见的问题。这极有可能是早年她受到欺负冷落的原因,少年时期儿童对自己的判断大多来自于外界,而极少去关注自己的内心。
对其他人,比如她喜欢的人,她喜欢的标准估计完全来自于长相。还有她对亚裔欧文的判断也带有种族歧视的色彩,直到她发现欧文是个"土豪",本身非常优秀的时候,对他的判断才有所改变。
这种标准或者这种价值观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我敢保证很多人都有这种心态,而世人常常用"势利"去形容这些判断别人依靠外在事物的人。其实这是心理学上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对自己也是一种伤害,容易忽略内心而随外界患得患失,对自己始终没有一个稳定的评价。
电影最后倒是有一个美好的结局,现实生活中的你呢?还在边缘徘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