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给学生讲了李白的诗《行路难》(其一),相比以前,感觉自己进步不少。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是因为前些日子去参加了市教研中心许老师组织的“部编版九年级教材网络培训”受益匪浅!
那次网络培训是在9月25日,一天的培训从早晨8:50开始到下午5:00结束,中间休息了2个小时,时间安排虽很紧凑,但是我们参加培训的人可以说是收获巨丰。因为这次培训不再像原来培训那样注重给我们讲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的结构体系等等,而是就具体的单元,具体的课文,一个单元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来进行详细教学指导,给我们一线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让我们更好的能够把握住教材中的重难点,同时明确了面对一个单元的文章,我们该如何进行教读和自读两种课型的转换。教读课老师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自读课学生如何用老师给予的方法来解读课文,这些个问题似乎比以前要明了很多,这真是得益于每次新教材的不断培训!
就拿我在讲到的李白《行路难》(其一)这首诗来说吧!培训者就明确告诉我们要把握住这首诗中作者的情感脉络的变化,还要结合书中56页补白中的林庚《唐诗综论》,去更好的走进李白,了解其诗作的特点。而在这篇文章中恰恰讲到了李白大起大落的生活变化,使得他的感情也波澜起伏,千变万化。这些戏剧性的变化和不同寻常的生活,造就了李白的性格,也构成了李白诗歌波澜起伏的感情基调。“他的《行路难》刚刚写到寒士失意、投托无门的悲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而转瞬之间却又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样高昂的旋律。在短短的一首诗中,感情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仿佛是从谷底到波峰,大起大落。”这些描述让我们能更好的理解和把握诗作中作者情感的变化:由面对美酒佳肴无心食用(心中茫然)——引用典故缅怀先贤(有所期盼)——面对现实(愤懑迷惘)——展望未来(信念坚定),使得诗人情感波澜起伏。而我在这堂课中就牢牢把握住诗人情感变化的这条主线,然后把那些个诗句像珠子一样穿在这根情感线上。因此,我首先引导学生在读中先读懂诗的内容,解决诗作写了什么的问题;其次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解决怎样写的问题(例如:夸张、比喻,用典,以乐景写哀情,)最后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也就解决了诗作为何这样写的问题。学生似乎就可以从诗作中顺理成章的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一堂课,学生动了起来,我也引导的很轻松。既让学生读懂了诗作的内容,也让学生学会了赏读诗句的方法,同时在赏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突然想起近日所读的《读懂唐诗》中所说:“诗人的生命与常人是不一样的,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和智慧融进了自己的作品,因此,他们的魂魄也就一直留在了美丽的诗句中。当后人翻来书页,随着这些辞藻和句子欢笑、喜悦、悲哀、哭泣的时候,诗人的身影就在诗句的背后,注视着这些借住诗句的力量,与自己心灵相通的陌生人,诗人便在诗句中复活,在诵读声中复活。于是,诗人不死。或者说,已经无关生死,因为,他们生存的那个世界名字叫永恒。”是啊,这也许就是中国诗词的真正魅力所在!
这堂课结束后,感觉自己对这首诗的解读能力较以前有所进步,学生似乎对这诗作的学习也有了兴趣。所以我在想:为什么有时侯去给学生上一堂课总是感觉学生木讷,拖也拖不动,问个问题久久没有回应,自己还很生气,怪学生笨,其实细想一下除了学生的原因之外,真该好好反思反思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是不是有偏差。如果我们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很匮乏,只是依靠教参来对文本略加分析,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做到自如的引导学生去深层次的挖掘文本的内涵。我们教给学生的也就只能是皮毛、或是对文本“蜻蜓点水”般的一带而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孩子们对文本的解读。解读能力的或深或浅也许在一堂课结束后对孩子没多大影响,但是三年下来,六本书一百多篇课文,孩子跟着我们到底学会了什么呢?这真的值得我们去深思啊?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该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 “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林语堂也说过:“在牛津剑桥那些老师怎么去教学生,他们把学生叫过来,一边抽着烟斗,一边天南海北的聊,学生被他们的烟和谈话熏着,就这样熏陶出来的。”这两句话,都强调了教师底蕴的重要性,教师有了一定的高度和厚度,即使抽着烟谈话,也能熏出优秀的学生。”
前些日子在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这本书时,其中有篇《守住语文的根》也讲到:“语文教师的作用是什么?语文教师的作用是浸润,用自己的语言营造一个场,用场内所有的细节浸润孩子的每一个细胞;语文老师的作用是唤醒,唤醒孩子渴望被文字滋润的心灵……总而言之,一个语文教师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依靠的绝对不是技巧,而是丰厚的底蕴。”“守护语文的“根”,首要的就是教师有丰厚的功底。有了丰厚的文学功底、文学积淀,即使没有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在三言两语的闲谈中感染学生,熏陶学生。”这些个话语,无不提醒我们身为语文老师,自身的文学功底,文学积淀是多么的重要啊?我们是不是该在深刻的反思中砥砺前行?!(写于2018年10月10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