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工作生活几年,已经习惯了无论去哪,出行都优先选择地铁。选择一家新的单位,打卡一家美食店,去个陌生的地方找朋友,脱口而出地都是先问:“在哪个地铁站”?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前后加起来除了10几天的时间可能回到老家放假,基本上所有时间都在广州度过。而这几百天里面,每天几乎都有一两个小时在地铁上度过,但我似乎从不深感通勤时长之苦,于我而言这并无痛感,随身携带一台kindle,上下班的通勤时间竟无意间成了每日最固定的阅读时段。
我每日身处的正是广州最恐怖的一条地铁线路,所谓“绝命三号线”。我横贯南北,发现这条线路就没有真正少人的时候,我习惯挤进车厢的一角,争得可怜的三分立足之地。我的要求不高,可以让我腾出右手,掏出kindle,与世隔绝这一两个小时就心满意足。
上下班的高峰车厢,挤进挤出的人们狭路相逢,高声大叫,时而谩骂。我抬头几公分处的大汉正开着最大的音量,刷着短视频,魔音缭绕,旁若无人。我翻读一本本电子书,在拥挤的车厢内,深刻体会到毛姆所言:阅读,是随身携带的一座避难所。
每当这种时候,当我忽然发现有人正手捧一本书专心的看,或者一样拿着kindle沉浸其中,竟然会有遇到同路人的惊喜,真是十分矫情的情绪了。其实我深知,阅读不是什么特别高大上的行为,在地铁上读书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但是我依然无法抑制见到有人正在看书的欣喜,以及欣赏在这样的环境下选择把时间“浪费”在书本上的人,而且偏执地觉得,我所见过最有气质的姿态,便是低头盯着书本的你我他。
于是某一天心血来潮,决定拍下这些优雅的姿态,用镜头记录下这些还在坚持阅读的人们,记录下这一个个用书本抵抗枯燥的人们。这件事其实很多人都已经做过,我虽是东施效颦,但是觉得是件挺有意义的事,便想开始做下去。
这是我第一个拍摄的读者,夜晚10点多的八号线比较空,老人家一进地铁就捧读这本旧书,这本纸质泛黄的旧书,想必经历了一定的岁月,来到一样经历了一定年岁的老者手上,看着这个画面,真是有种古典的美感。
同样的时间,一位大叔正靠着车门仔细捧读着一个版本很旧的电子书阅读器,科技迭代,电子书阅读器的发展日新月异,大叔手里的阅读器却看起来很旧,也是很早以前的版本型号,他不在乎,他在乎的仅是阅读本身。
扎马尾的姑娘倚靠扶手正阅读一本小说,车停站打开车门时,她轻轻把书一合,动作小心翼翼,像是怕把书刮花,然后拿在手里走出车门。这应该是一位爱书的姑娘。
正要换站下车时,往右边一抬头刚好发现她正在看一本纸质书,掏出手机一按匆匆下车,希望没有打扰到她此时片刻的安静。
我把位置让给了这位阿姨,阿姨道了声谢然后坐下拿起Kindle仔细阅读起来,让我觉得这个位置让得真值。有教养的阿姨,就是让人觉得舒服。
早高峰的三号线,比我先抢到立足之地的上班族女孩,专心致志的读一本很厚的书,看起来应该是本专业书。争分夺秒的提升专业水平,努力的人让人肃然起敬!
黄衣服的大哥正在阅读的是世界文学经典,司汤达的《红与黑》。这么有品味的大哥应该平常也是位好读书的人吧。
Kindle真是应该给我广告费了。的确,我捕捉到的地铁阅读者大部分都是拿kindle进行阅读的。而我本人也是习惯在出行的时候用它进行电子书的阅读,平常在家里就进行纸质书的阅读,分工十分明确。
这是我捕捉到最小年纪的阅读者了。小孩子很独立,独自出行,一坐下就从袋子里拿出他们这个年纪的“课外书”,不像其他同龄的孩子会拿着手机玩游戏。全程全神贯注,一直到下车离开。
最近捕捉到的一个大叔,阅读的书用自制的书皮包好,上车之后戴上眼镜开始阅读。看起来也是在读一本旧书。
走出地铁口,路经一块巨大的广告牌,呼吁“全民阅读”。我回想拍过的这些人,相信这四个字代表的一种风气,和生活方式迟早会实现。这也代表着一种希望,希望这些人越来愈多。
毕竟如果连广州这种大城市都鲜见读书人,那么流传甚广的我国岌岌可危的阅读现状,就不是危言耸听。德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在分析为什么德国会出现独裁者的时候说,那是因为大众都把自己的思想交托给了一个人,放弃了思想的权利,就等于放弃了生的权利。
所以,不要让渡自己的思想权利予以他人,你要学会自己思考,才能活出个样子。而阅读,无疑是锻造思想,最妥帖,最稳当的一条路。
- END-
相关阅读
读书误我又一年,2018您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