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罗辑思维有一期的节目,罗胖说学习就是脱离舒适区,要主动应对各种不会、不熟悉,以及由此带来的焦虑、不安和窘迫,学习本身不会是一件舒适的事情。学习环境很重要,你需要一个让自己脱离舒适区的环境或氛围,它不指窗明几净的教室,或拥有大量资源的图书馆,而指环境中的一种及时反馈机制,不论你做什么,一个动作、行为之后,马上就有人或其他机制来评测你动作是否标准,告知你行为后果以及影响。
反思,其实在外界条件不具备的时候,这个反馈机制可以由自己构建,使用各种APP,各种即时通信技术自然会把反馈传达给你,比如写书,你只要线上发文,如果有吸引力,自有人跟帖、留言,自有编辑、出版商联系;再如你跑步,载一个APP,加入一个跑步群,或者线上马拉松,按时完成任务,获得勋章;再如扇贝英语的打卡计划、对赌条约、保证条约,以奖赏贝壳的形式鼓励完成任务,都是对学习的一个反馈。但是有一个问题,这些只能让你坚持做,有量不一定有质,如果你是坚持待在舒适区,转换风格, 不去挑战,增加难度,可能也不属于学习的范畴,自身并没有因此提高,而容易产生一种努力无效的感觉。
罗胖引述《浅薄》里的话讨论了“互联网时代爆炸式的讯息反而会让人越来越浅薄”这一论点、互联网营销利用各种“标题党”后的超文本链接吸引眼球,人们快进快出,大脑只是在不断地做选择,加深固有认知,大脑负责学习、记忆的区域并未激活,这样的结果大抵就是呢,人会变得既固执又浅薄,很难以置信,对不对。但是互联网让资讯的全方位传播成为可能,它只是人们使用讯息的工具,不是让人变得浅薄的元凶,人创造工具,工具反过来塑造了人,或许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社会中的一部分人在创造工具塑造社会中的另一部分人,前一部分人拓展学习,改进工具,后部分人坐在工具上呼呼大觉,纵情享乐。但是辩证地看,前后是互为条件的,前者通常被人们称为科技、时代进步的前驱,他们的宗旨在于造福人类,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他们兢兢业业、毫不懈怠的精神可贵,但不能用前驱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人,毕竟人人燃烧自己做贡献,这世界就成火炉了。
扯远了,不能要求每个人做前驱,但是前驱的学习精神和方法是值得借鉴的嘛,他们的学习方法不是捷径,学习也没有捷径可言,智商在人群中是正态分布的,作为中间智力的绝大多数,学习方法就是脱离舒适区,不断刻意练习练习再练习,听起来真的很简单。好吧,即便做不了前驱,也要立志做个高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