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堂课,主题是:关系脚本:如何与“八字不合”的人愉快相处?分享给大家。
相信只要处在社交环境中,你一定有这样的苦恼。
说到八字不合,似乎有些算命的味道。但其实从关系脚本中都是有迹可循的。
一.伴侣之间通常在出现矛盾的时候会立马想到这个词。
一个女生哭诉说:我们家是个大家族,从小逢周末一大家子人就要聚会,都一起。爸妈每天吃完饭散步。
所以我对伴侣的期待就也是这样,找一个跟我爸一样的,会做饭、照顾家、陪着我妈这种。
结果,我老公就不是,他爸妈在家基本不说话。
我老公一回家就自己打游戏、看电视。当我是空气!
我一个人在家累了一天,回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聊起这个话题,他会觉得特别烦,摔门而出!
老公认为夫妻之间不需要有仪式、表达,就是过日子,遇到冲突就直接逃避。
而对于妻子呢,恰恰相反。她的观点是重要的日子要纪念、爱要表达。但面对自己心里想的真实需求偏偏嘴上不提,直到吵架才一股脑发泄出来。
所以在这个点上,两个人背道而驰,无从解决。
二.同样的,父母跟我们之间相处模式,也影响了我们现在和自己孩子的相处方式。
有位父亲曾经说,“我小时候特别看不惯我爸那种严肃、不苟言笑。
我觉得我自己当了爸爸一定要跟孩子更亲。
结果自己当了爸爸之后,我妻子就跟我说,你怎么老对孩子板着个脸?
因此我们会在无形中受到和父母之间相处模式的影响。
三.所有婆媳关系的症结,在于两个家庭的边界问题,而两个家庭的边界,是受到丈夫和他母亲的边界感影响的。
有一位女性跟心理咨询师讲过,说她从小特别独立,父母的教育就是女孩要自强,所以她自己习惯一个人在北京打拼,每年也就过年回个家,一周通一次电话,和自己的家庭没有那么亲密。
但她老公呢,大学毕业了还住在家里,老公的妈妈给他每天做饭洗衣,现在独立成家搬出来了,老公每周都要回去跟他妈妈聊聊天在家吃顿饭。
这就是典型的夫妻双方对于原生家庭的边界感是不一样的:一个希望有距离、一个希望更紧密。
试问,我们对自己家庭的态度都不一样,对待对方家庭的态度,如何能一致?
关系脚本不仅影响我们的家庭关系,还影响着我们的职场、社交、自我关系。
C女士从小生活在一个传统保守的家庭,在家里,父亲是一种权威的形象,远远的高高在上的,小时候她跟父亲从来没有过亲密的接触过,在家里穿个短裙都会被骂。
所以在她心中,与男性的关系应该也是这样:少有交流表达,边界相对于远,要尽量避免冲突、避免引起权威的不满意。
这不仅影响了她的亲密关系,在职场上也不敢在男领导面前昂首挺胸,汇报时没有职场女性魅力,寡言少语,遇到展示自己的项目也不敢去争取,总担心自己被批评。
在日常的社交里,她也没办法像别的女性一样有异性缘,在社交场合大胆表达自己。久而久之,这种来源于与父亲关系的脚本,也影响了她的自我关系,她越来越不自信,在关系中总是想着讨好别人....
不知道看到这儿的你,有没有这样的感悟?
仔细对照一下,我们在关系中的沟通、需求、相处模式其实都是受到原生家庭成员之间相处影响的。
以上三个场景说明关系脚本就藏在我们原本家庭的关系之间。父母之间是怎么表达爱的、怎么争吵、彼此是否亲近、有空间。分别影响了我们和身边其他人的爱的模板、冲突模板、边界模板。
那么关系脚本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的关系脚本就是从小形成的。它的机制包括:心理认同和内化等。
1/认同,形成了我们的选择偏好,比如想找像爸爸那样的能赚钱的男人,像父母之间那样亲密无间的关系;
2/反向认同,形成了我们的规避,一定不当妈妈那样的家庭主妇,不能像父母那样没有个人空间;
3/内化,是我们潜意识里有的模板,不那么明显,这个过程是不知不觉的。
所以我们现在的人际关系,其实是原生家庭的复刻版。哪怕我们刻意反着来,那也是受到影响了。
当我们发现自己和身边的人脚本相冲,或者我们的关系脚本不利于当下的生活怎么办呢?
拿冲突脚本举例,我们对待冲突时有不同反应,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逃,即逃避型,第二种是追,即焦虑型。
逃避型就是不否认不承认不回应,你说你的,我做我的。
焦虑型就是一直死追不放,打破沙锅问到底,这也导致特别容易因为一件小事儿闹起矛盾来。
因此,两个人的冲突模式,就可以分为:追逃模式、追追模式、逃逃模式和混合矛盾型。你可以对号入座看一下自己的亲密关系是哪种沟通模式。
有个位女士抱怨说自己老公从不面对他们关系的问题,她看了市面上所有沟通的书,照着书好声好气对丈夫沟通,丈夫就是一开始觉得表面应和,到最后反而摔门走人,那段时间经常不回家。
她很苦恼,怎么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反而越来越差了呢?她万念俱灰,觉得丈夫对自己完全没有感情了。所以直接就算了,任何矛盾都忍着,也不找丈夫聊了。持续了半个多月,丈夫对她态度180度转弯,按时买菜回家,哼着小曲浇花、拖地、帮忙洗菜。
有意思吧,大家之前能猜到为什么吗?
答案是:因为他俩是追-逃的冲突模式。之前她越追,老公就越逃;现在她不追了,老公也不用拼命跑了,反而就好了。
矛盾关系的缓和,首先在于“冲突脚本”的互相尊重,双方只要面对冲突的姿态对了,后边采用什么沟通方法都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听起来很琼瑶,但却体现了大部分伴侣的冲突脚本。
妻子不追了。丈夫就理解成,“哦,你尊重我了。”所以也就不逃了,这样一来,关系自然就有缓和。这个过程中谁也没有多说话,关系就好了。
打个比喻,就像腌肉,不把表面的肉用刀划两下,纹理松动一下,它肯定油盐不进。面对冲突也一样,一个人在生气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听,只想逃,你要是姿态不摆正,你灌输再多道理、沟通技术进去都没用啊。
因此当关系脚本不匹配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第1步,首先要理解彼此的关系脚本
任何关系的脚本都是我们自小形成的,耳濡目染受到父母之间影响的,
所以我们要知道,它来源已久,根深蒂固。你想改变它,很难。
同时,这个模式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感,拿冲突脚本来说,对方跑开,真的是恐惧、害怕冲突。
你反过来想,即使抓住了他,他那么恐惧、烦,能听进去什么呢?
在关系中的对方不是故意跟咱们反着来,他只是习惯用不同的方式来应对而已,比如冲突中用离开的方式表达“我爱你,但我受伤了”
第2步:对彼此的脚本进行讨论
我们必须让双方都意识到,“哦,原来我是这个习惯啊”,我这个态度正好对对方造成了伤害,我们才有可能改变。
在关系脚本中有一些“针”是拔不掉、也不必碰的。
我们去聊彼此的脚本,不是为了让对方变的跟自己模式一样。但可以达到,中和一点,且尊重彼此。
讨论时,不是聊那件事具体的细节,而是仅仅围绕咱俩是什么脚本来讨论。
讨论过程中把握三个原则:
1/不恶意揣测对方意图,比如你就是故意气我,你就是不负责任所以跑开;
2/表达尊重,承认彼此的脚本是很难改变的,这让对方觉得被极大地尊重了,关系自然就有缓和,比如说:我知道你跑开也是很难过,不然待在家里你怕抓着你吵;
3/积极正向探讨双方的模式:“你一定不是故意不想理我,是不是你害怕面对冲突?好像你比较习惯用“回避”的方式来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不是故意想逼你,我习惯一有冲突就抓住你解决,生怕这会影响我们的关系,我很没安全感,而你一回避让我更加没有安全感了。”
第3步:设置新的冲突规则
做到了这两步,关系多是会软化。
那这之后,我们需要做点建设性的意见,开始要设置新的冲突规则了。
双方要讨论,自己能做出多大的让步和改变,这里要掌握的是55开原则,必须双方都有同样责任感的改变,不能对方挪屁股,你不动对吧。
比如,以前你是一有矛盾,马上就要解决,让对方给你个答复;对方呢,是一生气,马上就不想说话,要跑出门。那折中的方案是,起码你要先做到,回头再说,你马上聊,问自己能晚多久,1小时、半天、1天之后聊行不行?也问对方,生气时就呆在家里,能呆多久再去找哥们倾诉?1小时、半天?
然后两个人设定一个规则。比如可以当时不讨论,该干嘛干嘛去,但是不能隔夜,晚上单独找个1-2小时的时间聊一聊。
总之人际关系里所有的矛盾,都是表面现象,都源自于脚本不匹配。
就像双方心里都有根针,处理不好和这跟针的关系,就会扎伤别人,扎伤自己,被别人扎伤。
知道了以上这些方法,就不用病急乱投医啦,试试吧!
源自简曼人际关系管理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