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教甚好,每次出门都会扯嗓子喊一句,妈我走了。等我妈应声之后,我才走。结果有一天我妈没睡醒,我喊了一声,妈,我走了。没回应。接着喊,妈,我走了,又没回应。接着又喊,妈我走了!我妈爬起来,冲门口。上来一句,滚!我,踏实的走了……
你的家教是什么?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家教就是听父母的话。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非常重视家教,一个人会因为家教不好而受到邻里的鄙视,一个家庭也会因为没有培养好孩子的伦理规则而觉得羞愧,那是一个靠伦理管理社会的时代。
《弟子规》里,大量的篇幅讲的就是作为一个孩子,日常生活行为规范,在家中与父母相处,在社会上为人处事的时候,应该有的行为准则。
如果一个家庭里,每个成员都是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多年以后,这个孩子会把来自家庭的规则内化在自己的人格里,并成为他终身的行为准则。
我们或许会对于孩子的“不守规矩”报以宽容的态度。但是,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家教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一个有着良好家教的人,不仅是家人的福气,在职场上也会更容易获得同事的尊重。
所谓家教,不仅仅是成长环境中的规则和道理,更是无人监督下的自律。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其实,就是在家庭内部尊老爱幼的行为准则,延伸到了社会上,用家庭内的人际关系模式,对待社会上的陌生人。不幸的是,出现了老年人排队加塞的现象,老年人辱骂没有让座的年轻人,这其实就是家教使然,确实让人失望。这些老年人,他们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正是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被推翻的时候,从人格发展的角度来看,也正是规则意识形成的时候,然而他们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礼教和规则都被推翻了,从而形成了他们对于礼貌的不认同,对尊重他人的蔑视,这便是没有家教的表现了。因而当一个人要想解释自己是有家教的,首先是要看他在没有人监督的时候,都做了些什么。
古人讲慎独,是一种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是一个人的操守和风范的最高境界。通俗点说,就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恪守自己的行为准则。这就是一个人的家教。
家教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而家教的传授者,就是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一辈子的老师。我不知道当时文中的这个孩子,被妈妈训斥了一声“滚”之后,他是否以后还会坚持这样的家教,是否还会坚持自己“出必告”的行为规范?还是说他成年以后,他也会对自己的孩子用这样的脏字,这种带有侮辱性的字眼?
在我小学时期,有个同学,全家都是从加拿大归国的华侨,他的行为,都带有明显的家庭教育的味道。他总是会把自己的书桌收拾得非常的干净整齐,衣服也穿的非常的笔挺,他的作业本,永远是全班学习的典范。一个人的家教不是一个可以宏大到用篇章来描述的事情,却是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上渗透出来的。
孟母三迁,正是为孟子提供了一个家教,:我们家庭以读书作为最高尚的事。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庭观念,才成就了一代伟大的思想家。从此也可以看出,父母希望孩子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去为孩子提供一个什么样的榜样,提供一个什么样的生长环境。这才是教育的精髓!
最后,希望文中的那个孩子能够终身都恪守“不逾矩”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