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国旗以三色旗著称,
最早出现在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即法国大革命时期,
巴黎国民自卫队就以蓝、白、红三色旗为队旗。
旗帜上蓝白红分别有不同的象征,
蓝色是圣马丁长袍的颜色,象征自由。
白色纪念民族英雄圣女贞德,象征平等。
红色则是圣但尼军旗的颜色,象征博爱。
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有其政治、经济、社会相关的客观因素,
然而拿破仑说:“没有卢梭就没有法国大革命。”
因为卢梭的思想对法国大革命起到了驱动和指导作用。
童年
让.雅克.卢梭,1712年6月28日。
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
小卢梭出生5天后,母亲就去世了。
母爱的缺失影响着他的一生。
小卢梭由父亲和姑妈抚养长大。
他原本有一个大他7岁的哥哥,
但在一次挨打后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
跟随父亲长大的小卢梭,
一方面由于父亲的丧妻之痛,
所以认为是因为自己的出生,
才让母亲去世和父亲如此痛苦。
自己有着原罪。
另一方面,他深受父亲的影响,
他从父亲那学到了喜欢阅读的习惯,
和敢于蔑视和对抗强权的反叛精神。
而他的父亲正是在小卢梭10岁时,
因在一次日内瓦共和国的会议上,
与前法国的陆军上尉争执而被议会通缉,
从此留下小卢梭而远走他乡。
小卢梭虽然没有接受正规系统的教育,
但他自己读了不少书。
父亲还在时曾送他去当学徒,
可年少的他忍受不了苛刻,
于是在16岁离开了日内瓦,
开始了流浪的生涯。
红色的身体
相比其他启蒙时期的思想家,
卢梭的出身可谓是最低的。
而社会底层的出身、母亲的去世、父亲的逃亡,
还有在社会流浪的经历,
造成了卢梭敏感、多疑、偏激、离群索居的性格,
却又偏偏有着情绪外露的灵魂。
卢梭一生最终几乎没有朋友,
他在当时几乎与每一位思想家交恶,
除了一辈子的死对头伏尔泰,
还有一起共事并帮助过他的狄德罗,
以及在他落魄时接济过他的大卫.休谟等。
卢梭对待朋友是非常坦诚的,
但是一旦发现朋友有不如他所设想的言论和行为,
就会产生认为对方看不起他或者想要陷害他的想法。
但是,卢梭虽然与同性朋友关系不好,
却非常有异性缘。
其中广为人知的是与华伦夫人的情史。
卢梭在16岁时认识了华伦夫人。
在此之后13年中,
他们两人始终以“妈妈”和“孩子”称呼对方,
即便同居时期也是如此。
华伦夫人既怜悯卢梭的身世,也看重他的才华,
所以千方百计地培养他,将他推向了上流社会,
甚至送他外出进修。
在此期间他学到了音乐、数学、历史、政治哲学、植物学等等。
卢梭自己说:“我把自己看作是她的作品。”
然而,这段关系在一位理发师取代了卢梭位置之后结束了。
这段13年感情经历,对卢梭一生影响非常巨大。
可以说没有华伦夫人,就没有后来的卢梭。
虽然离开华伦夫人重新开始闯荡的卢梭,
还受到了不少贵妇的帮助,
但始终再也没有人像华伦夫人对他的影响那么大。
最后伴随伴随卢梭终老的是
被他称为管家的黛莱丝。
她为卢梭生育了五个孩子,
但这五个孩子却被卢梭送往了巴黎的育婴堂。
原因竟然是孩子会吵到他思考,
而他认为把孩子送到别的家庭接受的都是教育,
所以育婴堂的自然教育方式最合适。
从卢梭的《忏悔录》中还可以读到很多
关于他的真实的所想所为。
这里面包含着很多为人所不齿的行为。
然而也正是这部自传,
卢梭把自己毫不遮掩地暴露在公众面前,
一面解释了自己饱受非议的行为,
另一面又以坦诚揭露和对抗着那些迫害着他的人。
“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
‘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
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
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
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
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
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
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
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这是红色的卢梭。
白色的大脑
卢梭最大的成就来自于他的两本著作,
分别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
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
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也就是原始环境下,人是平等的。
自然人具有的两种情感:一是自爱心,一是怜悯心。
自爱心是自我的生存,怜悯心则是关切他人。
也就是人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还会关爱他人,
所以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
人与人之间也是平等的。
然而当人相互结合形成了社会,人类的文明得以进步,
人类堕落也由此开始。因为不平等产生了。
不平等产生的根源是私有制。
原来公有的土地变成先到先得,先到者编织了故事和谎言,
让一群人为他们耕作。
逐步形成了富人和穷人。
富人通过剥削穷人获得利益,
而且随着私有土地越扩越大,这种剥削越来越严重。
因此社会的贫富悬殊越来越大,
而富人凭借其地位和财富,
在制定法律、制度、政策中占据优势地位,
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财富。
这套理论体系,各位是否觉得眼熟呢?
那既然社会存在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卢梭又推出一部巨著《社会契约论》来解决问题。
首先他在《社会契约论》中继续阐述他的道德观:
“社会是一种首要的道德化力量,
因此也就代表了最高的道德价值。”
卢梭的核心论点是:
由人民组成的“公意”是政治的道德基础。
他说:“唯有公意才能够按照国家创制的目的,
即公共幸福,来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
也就是说大家认为是道德的就是道德的。
而现代政治以保护每个人追求私利为目标,
结果使金钱取代美德成为人性价值的标准,
自私自利取代仁义慷慨成为人际关系的普遍状态,
虽然带来了平等和安逸,
但却破坏了人们之间的信任和公民对政治体制的忠诚。
所以应该重新签订社会契约,
而新的社会契约就是个人让渡所有的权力给集体,
集体就可以体现社会全体成员的最高的共同意志,
也就是可以保护全体缔约者的“公共利益”。
这种保护不是以政府的形式,而是以法律的形式,
卢梭说:“创建政府的行为绝不是一项契约,
而只是一项法律;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
而只是人民的仆人;只要人民原意就可以委任他们,
也可以撤换他们。”
又是很熟悉。
客观来说,卢梭的这套理论体系前面部分非常有颠覆性,
而到最后寄希望于法治代替君主的人治,却有点幻想。
就像他自己在《论不平等》一文中就说了,
富人在创制法律、制度、政策时占据绝对优势,
那如何保证在制定社会契约的时候富人没有这种优势呢?
但这套理论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人民主权说”,就不但影响三十年后的法国大革命,
还还为亚非拉地区人民独立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而这整套理论再往前推,就是马克思主义了。
这是白色的卢梭。
蓝色的心
晚年的卢梭,因为《爱弥儿》这本小说而被驱逐。
这本书是卢梭自认为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
他在书中试图描绘一个教育体系,也就是自然教育,
使他在《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然人
能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生活。
卢梭在被驱逐的过程中,写了《忏悔录》。
而后在他人生最后的日子里,
他写下了《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如果说《忏悔录》是以赤裸裸的坦诚,
对抗现实的迫害。
那么《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则是写给自己反思。
卢梭在人生最后的一段路上,
没有朋友、亲人陪伴,甚至已经没有敌人,
他把自己融入了自然,也把自己的思想与自然结合,
孤独地记录下自己的“悟”。
而这本关于卢梭的“悟”的书,
结束于他对华伦夫人的回忆,
那是卢梭第二次生命的开始。
在网上看到一句书评,非常有感触。
“一个现代西方人竟以一个古代中国人的方式
在世间找到了自己的‘家’。”
1778年7月2日卢梭因脑出导致的中风而血去世。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
他的遗体于1794年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
他的棺木与吵了半辈子嘴的伏尔泰的棺木相对而立的。
这是蓝色的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