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首发自微信公共帐号: 大老师赵超(zhaochao_english);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甚至无需保留本版权声明;
但转载时请务必注明作者。
许多年以后,每年的高考临近时,仍然会时常想起2005年的那个夏天:燥热、孤独、烦闷。
那年,我第一次参加高考。
我们这一批农村出身的孩子,大多是从初一,才开始从ABCD学习英语。
小学时,语文和数学是主科。印象中,我的语文成绩一直比较靠前,语文这个科目一直到高考,都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状况。英语科目也是,虽然接触英语比较晚,但一上手,学起来就从没感到过压力。
而数学却正好相反,一路跌跌撞撞,数学成绩很少及格。
那时候,在我老家,教培行业还没有兴起,俞敏洪老师还在为新东方的招生工作到处刷电线杆。我不知道什么叫木桶理论,更不知道马太效应,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也根本意识不到短板科目对孩子学习造成的长远危害。
其实那时候,父母即便意识到我的数学科目亟需补救,也没有门路和方法。那时候的公立学校老师,不像现在这波毕业没几年的年轻人,当老师,更多只是图个旱涝保收。
我小时候遇到的老师,大多数还是兢兢业业,以做好本职教学工作为全部重心,加上国家明令禁止公立学校老师在外进行有偿辅导,我们那一拨孩子,想参加个辅导班,当时都没有门路。
我学习很努力,但第一年高考,还是失败了。
我高考那年,大学的疯狂扩招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三本这个怪胎学历分类,还没有产生。那时候父母的观点很朴素,也很单一:没考上二本,就不算考上大学。
2005年,第一次高考,英语126分,数学56分,总分离二本线差了16分。这几个数字,我一辈子都记得。
2005年的那个夏天:燥热、孤独、烦闷。
我状态很差,没有复习,随便找了个工作,干了一个暑假。工作很累,但我不能在家里待着。找份工作,更多的只是为了,排遣内心底那份对父母的愧疚和不安,还有:不甘心。
文综没上200分,数学是短板,还有提升空间。那年的8月底,我决定复读。
我主动跟父母要求,换了所当时被家长们普遍认为教学质量很差的学校,只是因为以我第一年的高考成绩,在那里复读可以免掉学费。
2005年9月,一直到2006年的高考前,我的生活一直都是两点一线:学校和家里。
对了,因为苦闷,复读那年,偶尔会去网吧上网,不玩游戏,也不看电影,就是写博客,说些打鸡血的话,自己鼓励自己。
那个博客现在还在,只是忘了密码,没法更新了。偶尔点进去,想起当年的自己,还是会有些感动。
除了睡觉和上厕所,那一整年,不是在听课,就是在做题,不是在考试,就是在为了考试做题,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去学校的路上。从来没有在凌晨1点前睡过,第二天六点又准时起床,继续每一天的循环...
后来,复读后第二年的高考,各科成绩都提升了一些,尤其是数学,从第一年的56分,基本上翻了一番,顺利考上大学。
青春的岁月,就应该有些奋斗和拼搏,有些身不由己和跌跌撞撞,让多年后的自己,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时间真是快啊,又是一年高考时,看着现在自己辅导的高三学生们,为他们的努力感到欣慰。
时代变了,学习不再需要像我当年那样,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孩子哪个学科偏弱,有心的家长在高一时,就会将孩子这个科目的学习,交给真正用心做教育的老师。
但,时代又没变,近几年高考分数线逐年下降,如当年增加三本一样,仍然是大学不断扩招的变体。
大学扩招,导致文凭不断贬值,现在的高中生,不能再仅仅以考上一所二本学校为目标。这个要求,太低太低。
对于具体学科,特别是数学和英语两科,家长们也应该早做规划,尤其是英语学科,高考改革后,临时抱佛脚的心态,将越来越难以取得效果。
孩子们,努力吧,眼下的奋斗和拼搏,一定会换来多年后,你们自己的不后悔。
因为:青春,就应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