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生"家"之于我总是来去匆匆,挂牵思念。大巴山当知青三年多,半月一封的书信成为去家的唯一通道,有好几次预期的家书未到,七上八下的滋味就涌上心头。
后来去了铁道兵,辗转到了东北地区,"家"在眼里越来越飘渺,在心里却藏的越来越深厚,成为在大年夜与数位老乡战友酒后嚎啕大哭一吐衷肠的伤心地。
再后来结婚生子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但为了给女儿创造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条件,就让女儿长期寄居爷爷奶奶处,得空便往老家赶,自己的家反而显得不那么紧要了。
回顾中发觉,这辈子属于自己的家总是处在迁徙中,乡野城里,平原山壑,南方北方,但大都与铁道线有关。早些年工作流动性大,没住上两年就搬家,于是就有了"心灵安处是吾家"的自嘲,往后走工作相对比较稳定了,但局部的搬迁却从没停止。居无定所的家的经历,使得我们早已没了根深蒂固,故土难离的情结,但却具备了远走高飞,心安即家的特殊的适应能力。
重庆是我追溯亲情的原生地,父母虽已过世经年,姐、哥、妹以及侄儿侄女犹在,每次回国都是必去之地。来去的时间忙忙匆匆,交流的情感深深浅浅,但只要相聚了心就安了。离开了很长时间后,思念的时候就会翻出老照片看看,就会有很多少小时的回忆涌上心头。父母走了以后原生的家就没了,与兄弟姊妹之间家与家的关系就变为了走亲戚,我家大姐仁厚善良,我和我的家人都深深的蒙受其真爱和深情,她的家自然也就成为我们回到重庆后的栖息的地处。
遵义是衍生出来的我的第二个家,亲生父母离世之后,延续的叫着父母大名的就岳父岳母了。遵义地处贵州,民风淳朴人心厚道,城不大能够很容易的把兄弟姊妹的大家小家都聚在了一起。去年岳父离世之后,就剩下岳母独撑大家了,岳母出生名门,身上承载了中国传统的优秀妇女的品质和风范,乐于奉献,充满慈爱,敢于担当,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当下,仍维持着大家小家家家关怀,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近些年只要回国总会在这里住上很久,而重庆反而成了短暂停留之地了。
去了澳洲以后家的观念又有了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适应之后,女儿女婿的家也就成为了我们安身立命的地方,特别是小外孙女出生之后,我们俨然升格为了外公外婆。这个家也是我们的家吗,我们在这里能找到家的归宿感吗?独立自立的女儿女婿的体贴和关心,让我们早已有了安心和温馨的感觉,"家"不就是能够产生这种感觉的地吗?
父母在时浑然不觉,心如野马就想往外去,家只是一个累了饿了睡觉吃饭的地方。现在想来,那个时候为什么没能多陪陪父母?没尝试着与他们无话不谈?也让他们不要因为我们的出门牵肠挂肚?可是那时候真的不太懂,真的不太懂家之于自己的紧要,真的没有去想过倘若没了家,我们又会咋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