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听了一场北师大老师的一场讲座,内容主题是——新时代下老师的思考。整个讲座进行了两小时四十二分钟,超过预定时间四十多分钟。讲演老师很敬业,不然她不会哑着嗓子多讲四十多分钟,因为会议本来预定的是两小时。讲到一半后有些老师因个人有事陆续离场,其实我觉得若没有太重要的事儿还是应该留下,这是对远道而来客人的尊重,况且看得出来她真的是想把自己的一些好的见识、思考与想法传达给一众县城老师。
一百六十分钟老师围绕新时代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变革自己的教育方式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做了精彩的阐述。而我并不能一一记住她所讲的每句话,到现在我映像深刻的是韩老师的这段话,“教育是要培养人,是培养能够适应高速发展下十几年后的青年。可大多数教育者至今都是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与知识结构去操控课堂。”
作为老师当然只能是把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只是就像韩老师所说我们要培养适应未来的孩子。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储备的知识得不断进行更新,我们得不断的注入新鲜的“血液”,唯如此我们才能稍许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也才有些许资格做一名合格的老师。当下终身学习已经是时代之趋,任何个体、各行各业,如果没有接受新知的欲求,恐怕都很难在未来的社会中有立足之地。
过程中老师与我们分享了智能时代的到来,各行业在未来被替带的概率。提到教师、心里医生等行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的概率仅为百分之零点几。而像银行柜员,打字员被取代的概率则高达百分之九十多。为什么?为什么教师行业很难被取代?我想当然是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人的教育问题。而每一个个人都存在差异性,也就是说一个问题抛出,一千个学生会有一千种思考,会生出一千多种回答,甚至不止。而且这一千多个回答又是我们人无法预测到的答案,因此人都无法进行预测的问题,又如何指望“冷血无情”智能机器人可以做好这样一个工作。这一千多个问题只能让有体温的人来做,因为人与人之间才能有情感的共鸣,才能有感同身受的经验。
我对这张PPT 饶有兴趣,里面讲到如果你今后的工作有以下技能,那么未来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
一、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
二、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与关切。
当时看完之后我就在思考,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社会如果具有这样的技能那还是可以比较安稳的立足与世界的。我发现在这些技能里鲜有关于知识性的,大都与情感类相关。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育过程中,千万别忽视对孩子情感体验的教育,但现实却是这项教育是许多父母忽视的。
这项能力应该是干好各种职业的基础,亦或是人一生能否稳健的基石。最近听了很多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的讲座视频,有一集中她提到,人之所以会犯罪,绝大多数与此人早期情感经历有关。大意是人若在幼、青年时期,抚养人给足了孩子安全及爱的需要,那么这个孩子他的内心也会充满爱。一个充满爱意的孩子,他的心必然柔软、善良的,反之则冷酷、无情。
所以,无论是出于防止孩子犯罪的角度,还是咱们想培养一个适应未来社会的孩子,关键点都在一个字——爱!这也应该是机器人为什么不能取代教师行业的原因。
想起了前不久一次夜晚去学生宿舍查寝,当我爬到三楼时一帮现在阳台处吃泡面的孩子各各都紧张的乱蹿,其中夹杂着一些声音:“老师来了,咱们快进去”,“你看,别人老师都来查寝,我们老师从不来管我们。”当时那个男生说下这句话时,我挺诧异的,我以为学生巴不得老师不要来管他们,可是我往日的想法错了,其实他们内心是希望老师来管束的,他们也渴求被老师重视。
写到这,已经从一堂讲座中胡扯出来了。我的想法是时代无论如何高速发展,内心有爱应该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而孩子的这种爱的能力从何而来?我想更多时候为人父母、为人老师要用爱去浇灌孩子,当他能够从环境中汲取到足够多爱的养分,又何畏其不能成“大树”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