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郑浣,是荥阳人,唐贞观10年的进士。自小受父亲郑余庆(曾经两次拜相)的影响,时常以勤俭朴素严格的要求自己。
小时候的郑浣很少看到父亲在家里宴请佳客,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时刻要记得粮食来之不易,千万不可浪费,就算官至宰相也照样要节俭度日。
有一次,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父亲突然在家里宴请与他走得比较进的官员聚会,大家都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这个人虽然官位很高,也很受大家的尊敬,可是这请客吃饭可还是头一回呢。
于是,大家很是兴奋,虽然知道宴席上不会有什么山珍海味的东西出现,但总会有好酒好菜吧,毕竟人家请客可是头一遭,所以大家相互商量着,刚刚天空泛起鱼肚白,就已经赶到郑府等着了。
一伙人吵吵嚷嚷地在府上等着,一边喝着小茶,天南地北,海阔天空的谈论着那些不着边际的闲天,一边又有些焦急地等待着开席上菜。可是左等右等,一直等到日上三杆了,他父亲郑余庆才姗姗而来。
相互见过礼后,有位同僚实在是等得有些心焦了,为了等这顿饭,大家伙儿们可是空着肚子来的,有句俗语说:“三年等了个润腊月”,那还不得好好宰一顿啊!见一直没有要马上开席的样子,便玩笑似的开口问道:“郑大人今儿打算宴请大伙吃什么好吃的呀?大家可都有些等不及了呀!”
父亲捋一捋胡子,有些神秘的笑道:“别急,别急,今天的菜肯定能让各位记一辈子的。”说完转身对身边的仆人吩咐道:“去告诉厨房,一定要蒸烂去掉上面的毛,不过千万千万要小心点,别折断了脖子....”
大家一听,心里不禁升起一丝丝的兴奋来,这有名的吝啬鬼今天终于舍得出血了哇,相互交换一下眼色,在心里偷偷地盘算着一会儿要上的菜,清蒸鹅,红烧鸭又或许是炖一只大公鸡?光是想想就要流口水了。
就在众人想入非非的时候,就看见仆人丫鬟们摆上桌子,放好餐具,还很贴心的放上各种酱,醋等一些调料,各种酱香混合在一起,飘荡在这间不大的院子里,让一众人心里的焦急悄悄地又增加了两分。
可是,一直等到上了米饭,桌子上除了各种酱以外就只有一枚蒸熟的葫芦,想象中的鸡,鸭,鹅连个毛也没有出现一根。众人紧紧地皱拢眉毛,脸上露出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来。不吃吧,人家可是宰相,吃吧又实在是难以下咽。唉!可是宰相自己却吃的是津津有味,唇齿生香。一边吃还一边不停邀请大家动筷子呢。这果然是能让人记忆一辈子的一顿饭。
这郑浣也是深得他父亲的精髓,就在他出任河南尹的第一天,有个同宗叔父的孙子叫狗儿,从乡下来给他贺喜,穿了一件满是补丁的黑蓝色衣服,样式也是多年以前的老旧款了,谈笑说话间粗陋无比,郑浣的儿子和府里的仆人们,都纷纷拿他当笑话看,时不时的嘲弄一番。
郑浣有些可怜他,寻思着有什么可以帮一把的,于是就问狗儿:“你有什么要求没有?想不想在城里找个活干干?一来可以见见世面,二来还可以补贴家用。”
狗儿有些憨厚地挠挠脑袋,红着脸扭扭捏捏地说:“我长久的住在乡下,也不知道能干些啥,只要能让我有个一官半职的就行,最主要的是,如果可以衣锦还乡那就最好不过了。叔,您是不知道,在乡下,别人都笑话咱呢。”郑浣听他说完,也有些同情他,何况又是同宗,能帮还是要帮一下的,总不能叫别人看咱老郑家的笑话吧,于是便答应了他的要求。让狗儿安心的在府里住下来等着。
郑浣一直很在乎自己清廉的名声,但是,要想办成这么一件事情,对于郑浣来说还是相当简单的,只要自己动动胳膊就能像带动手指一般运动收放自如了,费不了多大的劲就能办好。于是,提笔给当地的郡守写了一封书信,派人送到府上,没过两天郡守就回信说一切已经安排妥当,只等人上任当职就好了。
就在狗儿即将上任的前一天,郑浣在府里简单地安排了一场宴会,所宴请的都是自己家人和同宗叔叔一家老小,一来想借此为狗儿送行,二来也打算仔细地叮嘱一番,担心狗儿上任管不住自己,会有损老郑家清廉的好名声。
席间的饭菜虽然还是一如往常的清淡,但是却比平常多了一份蒸饼。一屋子的人正吃得开心呢,郑浣却突然长长地叹息了两声,刚才还满脸带笑,此刻却已是乌云密布了。
原来狗儿夹起一块蒸饼,竟然用手将饼皮扒了个干干净净,只吃里面的那一层饼,外面的皮他一边扒拉一边还随手扔在了地上。这对于从小就勤俭的郑浣来说,是一件不能容忍的事情,一边叹气一边压下心头蹭蹭往上冒地火,生气地呵斥狗儿:“这个饼皮和里面的饼有什么区别,你年纪轻轻竟然生出如此轻浮狡诈的毛病。”
郑浣严厉的声音,让这一屋子的人半天才缓过神来,妻子在旁边用力地拽他衣袖,想要阻止他继续发火。他一抬胳膊,继续对狗儿说道:“我可怜你在乡下穿不暖,吃不饱,还得整日整日地干活,以为你一定会懂得种庄稼,干农活的辛劳,没想到你却是如此奢侈浪费,轻浮地行径竟然可以比美诸侯贵族家那些纨绔子弟了,你这样怎么能担当大任,怎么能担得起我郑家子孙一向清廉的名声!”说完立即命令狗儿把地上的饼皮一块一块的捡起来。
同宗的叔父赶紧为狗儿说情,一边悄悄地给狗儿拼命地递眼色。狗儿被叔叔突然地呵斥吓得惊慌失措起来,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连求饶。郑浣一张脸气得都煞白煞白的了,接过狗儿刚刚从地上捡起来的饼皮,竟然连吹都有没吹一下,就全都吃了下去,好好的宴席也只得颓然收场了事。
第二天,叔父一家早早地就起来收拾,一心想着狗儿今日赴任的事情呢,郑浣连面都懒得露一下,派了身边的仆人将叔父连同狗儿送回了乡下。叔父连连追问狗儿啥时候再赴任的事情,仆人有些不耐烦地回到:“死了你这份心吧,老老实实地在乡下种田吧,都这份上了还想着当官的好事呢!老爷送你们那么多布匹,就已经是好大的人情了,可别不知道好歹了。”说完转身就离开了。
对于清廉名声的这件事情,郑浣看得比任何人都要重。
文宗即位以后,对于郑浣也很倚重,刚刚即位就任命郑浣为翰林侍讲学士,命令他编撰《经史要录》的工作。
有一回,有位朋友来看望郑浣,看见他书房的门帘已经非常破了,帘子边上早已毛絮翻飞不成样子了,就问他,为何不换掉这个已经破的不能再破的帘子呢。他说,这还有大半是好好的呢,还能用。朋友知道他节约,舍不得花钱,回去后就命人用竹子重新编织了一件门帘,边缘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装饰,简简单单地送到府上。
这竹编的帘子,好友一连送了三次,竟然都被郑浣给退了回去。后来朋友再去的时候,他书房的门帘还是一如既往的破,任你怎么劝说,郑浣始终就一句话,这还能用,换下来扔了多可惜,多浪费啊!大家实在是没有办法,也只得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一句,你和令尊大人真的是一模一样啊!
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连那个富庶强盛的大唐王朝,在对节俭勤劳上也是丝毫不曾放松过,诗人李绅还曾写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一首朴实无华,却又让人能轻松地体恤出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诗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