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在学生眼中老师是真理的代表,学生大多数时候是无条件地相信老师所说的。但有的时候也会出现学生对老师所讲的知识不认同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老师该怎么办呢?
有的老师会碍于面子,哪怕在知道自己所说的不太合理的情况下依然会坚持己见,打击学生的好奇心,习惯了对着课本整齐划一,把学生的好奇心当作是抬杠(不排除有的学生确实存在抬杠的心理),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就被磨灭了,只接受课本告诉他们的知识,从而禁锢了思想,思维越来越僵化和刻板化,创新能力大大降低,成为了考试的机器或者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在古希腊,“顶撞”老师最出名的学生要数亚里士多德了,不但“顶撞”老师,还言之凿凿,喊出一句影响至今的口号-----“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柏拉图认为存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指我们身处的可感知的世界,自然万物都是处于这个现实世界的;理念世界是指自然万物的最理想模式,现实世界只是按照“理念世界”的不太理想的摹仿,并且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一样是独立存在的。比如,现实世界的桌子,理念世界也有一个最理想的桌子原型,并且是先有理念原型,后有现实世界的桌子,现实世界的桌子是理念世界桌子的模仿。但是,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这个说法有点不认同,亚里士多德也赞同有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但是,理念世界是不能独立于现实世界的,现实世界是质料,理念世界是形式,形式是质料的目的,质料只是构成形式的材料,两者不可分离。比如说梨子这个理念,柏拉图认为千千万万个具体的梨子背后,还有一个梨子的型相存在,这个理念型相包含着梨子的共同特征,比如黄色的、味道是甜的等,梨子这个理念是独立于个别梨子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理念实体,现有梨子的理念才有具体的梨子,但只有梨子的理念是完美的梨子,但亚里士多德不否认梨子的形式是永恒不变的,但是梨子的理念是我们看到千千万万个梨子之后形成的概念,梨子的理念本身是不存在的,是根据具体的梨子抽象出来的。
这场著名的师徒之争,引起哲学史上“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唯名论认为理性是抽象出来的,并不独立存在,而唯实论认为,理念是实实在在的。这场争辩对整个西方哲学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才有人说,两千年的西方哲学都是对柏拉图思想的注脚。
反观我们现在,这样的师徒之争可能很难再出现了,由于种种原因,总提奇谈怪论的学生会被认为是怪人,部分老师也不喜欢这样的学生,以为自己学识不能受到质疑。
真理都是相对的,每个人的阅历和认识问题的视角的不同,可能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理解。如果为人师者能有一颗“认识到自己一无所知”的心态去面对质疑,面对这种“顶撞”老师的学生,只要“顶撞”的有理有据,我们都要怀着更宽容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