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倡导“人人如龙”的镭师兄,每天一个观点和话题,今天我们聊一下“冲量思维”。
一旦引入了“速度”这个概念,所有的问题都能找到全新的答案和解决方向,蒙古人在800年前就发现了这个秘密,拿破仑在240年前发现了这个秘密,德国人在70年前发现了这个秘密。
一、拿破仑的冲量思维
作为一名军事天才,拿破仑对于军队的战斗力有一套独特的计算方法。
例如当一支1000人的军队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运动到某个指定地点时,传统的思维就认为该地点配备了1000人的兵力。
但是拿破仑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这1000人能够以30公里的时速到达目标地点,那么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应该计算为(1000人)X(30公里/小时)=30000战斗力。
这就是数学中动量计算公式“FT=MV”的现实应用,上面的军队人数是M,速度是V,只要军队的速度越快,它产生的冲量(FT)就越大,战斗力就越强。
这里的速度不仅仅体现在“兵贵神速”,更将行军速度纳入到战斗力的计算当中去。
基于这个思维模式,拿破仑将当时法国步兵的行军速度从每分钟72步提升到每分钟120步,极大提升了法国军事行动的成功率。
--
当速度纳入到战斗力的计算中时,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才能真正地被评估出来。例如蒙古人西征时,善于长途奔袭的蒙古骑兵打败了众多欧亚军队,就是将速度发挥到极致。
后来德国的闪电战也是如此,古德里安将坚固的坦克与高速的运动完美结合之后,迅速完成了对欧洲的占领。
事实上,我军也是高速运动战的最高成就者,曾经创造了14小时步行72.5公里的惊人行军速度,通过高速的穿插,将美军的机械化部队一举包圆。
--
《长津湖之水门桥》中,刚结束下碣禺里战斗的7连接到命令,全连78人迅速穿插到水门桥。
从纸面上看,7连的战斗力只有78人,但是如果乘以他们穿行过来的速度(假设为每小时10公里),那么在当时双方分秒必争的场景中,7连的真正战斗力就应该按照78*10=780来估算。
在一个目标方向上,你的前进速度越快,战斗力就越强,最终产生的效果也就越惊人。
二、现实中的应用
1、创业的运动思维
很多创业的朋友都有一句口头禅:“边走边看”,在运动中找到更多的机会。
这句话的本质就是先行动起来,在快速行进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坐在原地苦思冥想、等着天上掉馅饼。
2、项目估算
很多做项目管理的人最头疼的就是项目人力的评估,即完成一个项目到底需要多少人是合适的,人员估算多了,可能预算就不够了,人员估算少了,可能项目就会延期完成。
项目管理的早期都是单纯估算项目所需人数,后来才出现了“人日”这个更准确的概念。
例如一个项目需要100人在20天内完成,那么就是100人*20日=2000人日,在这个“2000人日”的总量中,项目经理可以适当增加人员数量,从而缩短天数,或者减少人员数量,但是要延长任务天数。
3、你家孩子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赶上学霸
很少有孩子是全科都是满分的牛娃,更多的可能是出现部分偏科,例如数学非常好,但是语文成绩很一般。
传统的计算方法就是将各科总分加起来,这样的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地将不同类型的科目拉齐在一个水平线上。
更有效的方法是将各科成绩相乘,例如“语数外”三科成绩中,学霸的三门成绩都是100分,你家娃成绩都是80分,则各自的成绩相乘后的值为:
学霸:100*100*100=1000000
你家娃:80*80*80 = 512000
这样计算有什么意义呢?意义就在于知道双方的真实差距,然后使用对应的“学习速度”去拉齐这个差距。
假设学霸的学习速度为1,那么你家娃需要使用1.95倍的学习速度才能赶上学霸的成绩(这里的1.95=1000000除以512000)。
也就是说最终双方的学习战斗力为1000000*1=512000*1.95,你不需要投入百倍的精力,只需要投入1.95倍即可。
这种计算方法可以量化出你家娃需要付出多大的精力和学习效率才能达到学霸的水平,解决了各个家长们的“孩子成绩不高,不清楚花多少成本才能赶上去”的困惑。
三、总结
大家都在说,要避免静态地、片面地思考问题,要动态地、全面地找出解决方法,那么怎么做呢?
拿破仑的“冲量思维”给出最鲜明的答案:将速度计算进去,计算出更真实、更有效的动态数据,例如计算军队战斗力,就将军队人数乘以行进速度,得到这支军队的“冲量”战斗力。
工作中,我们计算一个项目的人力时,不是使用静态的人数,而是使用“人日”这个概念。
生活中,我们可以计算出孩子需花费多大的学习速度才能赶上学霸。
一旦引入了“速度”这个概念,所有的问题都能找到全新的答案和解决方向。
(“人人如龙”,我是聚焦个人优势的镭师兄,恳请您的点赞、关注、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