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大学室友见面,不知道是不是出于炫耀心理,我带着儿女和老妈一起去了(老公出差,我又不放心我妈一人带两个孩子)作为妈妈们,在一起难免聊到孩子,好友说她儿子很独立,下半年上学了,目前已经认识很多字,而且超会玩,她也是个很会玩的妈妈,我真心好羡慕。但说到孩子不乖时怎么办,她骄傲地说孩子很听他的,不乖她会让他罚站,我听在耳朵里,心里似乎不能完全认同,但嘴里并没有表达。分别时女儿由于吃弟弟的醋吵闹了两句,我自己已经习惯了,没有太多指责女儿。到家后,好友给我发信息,说想继续聊一会,突然她说她感觉我女儿不听我的话,我当时回应说:我不需要她听我的。说完后我突然感觉这好像是我潜意识里一直明白却从没有说给意识层面听的一句话。
我不需要一个听话的孩子,可能这恰恰源于我从小就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太多的听话让我常常忙于搜集别人对我的看法和想法,忙着应付外在,忙着满足别人的期待,忙着活成别人认为好的样子,而忘了我是我自己,久而久之,我就迷失了自己,还把自己活成了受害者,安心老师说:“受害者身上会同时携带主动或被动的攻击。”这句话深深戳中了我的要害,所以孩子,你可以不那么听话。
一、分不清界限的负责任就是一种变相的控制
我和闺蜜为了让孩子小学能读一所我们心仪的学校下了很多功夫,我们一起买了学区房,一起想办法给孩子选了最好的班级,也一起送孩子们开始了小学生的旅程。在上小学前,闺蜜就已经开始担心她儿子会不适应学校,时不时在家里给儿子说:上小学了就玩不成了,上小学了就要每天做作业了,你这么拖拉,上小学怎么办啊?我都听她说过好多次,虽然我一直开导她说:这些都是你的担心,也许孩子会很快适应。但其实当我不能认同那份焦虑时,我表面上否认了它,实则是对它心有恐惧。
孩子们顺利入学了,可两个娃的成绩都在班上不太理想。闺蜜和我也在对孩子负起全部责任的路上越走越辛苦(每天辅导功课都成为我们做好妈妈的使命)。直到我接触PET,我开始看见那些所谓的负责任的背后是恐惧和担心,而这些恐惧和担心反而成为对孩子的诅咒一般,把孩子们都推向了问题,而忘了永远做孩子最好的后盾,永远和孩子站在一边。
安心老师在书中写到:分不清界限的负责任就是在扼杀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阻碍孩子发展自己的力量。美其名曰负责任,实质都是控制,是父母的恐惧而不是孩子的需要。读完这句话,我心里默默认领了自己曾经的恐惧和担心。今早见到闺蜜,她抱怨到:还好只有一天就考试了,这样的生活快结束了,陪孩子复习真的太累了。我什么也没说,心里在想,如果我们一直把孩子的功课看成自己的责任,也许这条路会越来越艰难。
我们真的任何时候都是对的吗?对与错真的那么重要吗?我真的想让孩子和我一样吗?当我自问这些问题时,我感觉内心隐隐地正在浮现出一些答案:放下操控的心,让孩子活成她自己。
二、记住人重要过事,孩子才愿意去为自己负起责任
今天早上送女儿上学,闺蜜打好了车在楼下等,我匆匆忙忙拉着女儿一起下楼,到楼下了突然发现水杯忘带了,看见闺蜜已经等了一会儿了,我内心有点歉意,问女儿:今天可以不带水杯吗?去找老师要个纸杯子可好。女儿一听情绪马上就上来了,哭闹着喊不行,她需要水杯喝水,同时没带水杯老师也会扣奖卡的,我只好打电话给阿姨,请她把杯子送下来。我示意女儿先上车,可女儿还在情绪中,她说她担心自己上了车,车就会开走了。这时闺蜜有些焦急了,下了车对我女儿大喊:快点啊,要迟到的啊!我的愧疚感又上来了,也开始劝说女儿上车等,并保证我会让车等到杯子被送下来。女儿很不情愿地走向了汽车。我解释了一下我们遇到的问题(好像忘了表达出自己的歉意)闺蜜略带责备地说:今天迟到还要扣奖卡的,弟弟如果因为迟到也被扣了奖卡,就要加倍扣你的奖卡。女儿一听,哭得更大声了。我为她擦掉眼泪,告诉她还来得及,现在早着呢。(这时也许应该倾听,但碍于闺蜜,我似乎不再好意思同理女儿)当我给她擦眼泪,并真的告诉司机稍微等一下时,女儿的哭声小了,我看见她焦急地看着小区大门,那份焦急让我看了很心疼,多听老师话的好孩子,这份听话让我再次看见了自己。事后回想起来,闺蜜的话其实句句在理,但我却听着句句戳心。也许那一刻我应该先倾听女儿,再倾听闺蜜,然后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歉意。毕竟是因为我和女儿的粗心造成了大家的拖延。其实,看到我们彼此的需要,多一份相互的理解,永远记住人重要过事,爱就能流动起来而不是止于是是非非。
虽然早上并没有做到完美的倾听,但我很庆幸自己看见了孩子想要为自己负责的心,无论这出于自己的需要还是老师的要求,那一刻,女儿很坚定地表达她需要带水杯。至于女儿是不是太在意老师的话,太在意奖卡,我想当她在家里感觉足够好了,外面的奖卡也许有一天就没那么重要了。所以永远要记住那句:人重要过事。
三、父母要首先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身教重于言教
最近一年多的心灵成长让我看见了自己藏在犄角旮旯里很多很多的信念,它们来自于我的童年,却服务于我的成年。我时常在想,已经时过境迁,为何自己还是要固守那些基于童年时的模糊记忆而形成的负面信念。特别是自己的情绪,我常常在否定父亲情绪的喜怒无常的同时冥顽不化地完全继承下来。我看见在情绪控制上,我似乎还停留在孩童时期,内心里有好多好多父亲大发雷霆的画面,对应的是妈妈的无助和我想成为拯救者却永远不能成功的画面。那个被吓傻了的自己伴随着那份无助感,无力感,挫败感,愧疚感逐渐长大。但身体在长,年龄在长,皱纹在长,情绪控制缺不长进。记得依慧老师说过:我们永远都有选择的权力。常常想成为自己家庭中情绪的定海神针,那就好好去做吧。安心老师在书中写到:当父母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时,才能跟孩子更好地沟通,表达当下的感受,而不是释放过去压抑的情绪。真是金玉良言,记下来,践行下去。做个情绪成熟的人,就从此刻开始。
读完第三章,感觉满满的同频,安心老师在书中有句话我断章取义拿来结尾:我们终归无处可逃,因为人人皆是自己。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像安心,像依慧一样有大智慧,只因这句:人人皆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