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车上读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其中一篇《信》,颇有意思。梁先生写盼收信的心理,让我想起了如今的朋友圈,这跟朋友圈盼点赞、盼评论,如出一辙,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梁先生在文中写:
“早起最快意的一件事,莫过于在案上发现一大堆信——平、快、挂,七长八短的一大堆。”
“最难堪的,是遥望绿衣人来,总是过门不入,那才是莫可名状的凄凉,仿佛是有被人遗弃之感。”
喜欢发朋友圈的人或许都有这样的心理。倘若晚上发了一条朋友圈,早起最开心的一件事情,就是看到朋友圈里有一大堆点赞或者评论。如点赞数寥寥无几,那一定会倍感失落,有不被人重视之感。
“我所说的爱写信的人,是指家人朋友之间聚散匆匆,睽违之后,有所见,有所闻,有所忆,有所感,不愿独秘,愿人分享,则乘兴奋笔,借通情愫,写信者并无所求,受信者但觉情谊翕如,趣味盎然,不禁色起神往,在这种心情之下,朋友的信可作为宋元人的小简读,家书亦不妨当作社会新闻看。看信之乐,莫过于此。”
从前的生活慢,人们通过写信与家人朋友分享自己的生活、工作及所见所闻所感,那时候写信盼信回信,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有电话有手机,有QQ、微信等更先进的即时通讯工具,恐怕没有几个人会写信了。即使是电子邮箱,也极少收到朋友之间诉说情感的信件,有的只是一些公文、照片或者资料的传送而已。去到风景名胜地,寄一张明信片给朋友,早已变成了文艺青年的做派,是会被人哂笑的。
有时候兴致来了,很想像过去一样写一封信给曾经挚爱的朋友,诉说思念的情怀。可是,一想到在微信上面聊天,人家都吝啬得只肯给你一个“哦”或者一个笑脸表情这样的回复,便兴味索然,再也没有兴趣写信了。估计真写了信,不管是信纸还是电子邮件,收信人也只会匆匆读过后便搁置一旁,再也想不起来回信。遇到不解风情的,说不定还会鄙视你一下:这么老土,都什么年代了,还写信?
所以便只好在朋友圈里抒发情怀了。
朋友圈是一个大江湖,也是各种门派并存、鱼龙混杂之地,自拍党、晒娃党、美食党、风景党、鸡汤党、无病呻吟党、微商党、直销党、广告党……,每天刀光剑影,你来我往,各路豪杰都想在江湖中争得一席之地。近年来微商党、直销党势力逐渐扩大,言辞间颇有咄咄逼人之势,集鸡汤、诱饵于一体,似乎人人都是逆袭成功的励志哥励志姐,每天晒订单晒收钱着实诱人,没有足够的定力可能就真的顶不住被裹挟进去了。
这也是很多朋友金盆洗手退出江湖,或屏蔽微商,或不再发朋友圈的原因之一。
“明知其间未必有多少令人欢喜的资料,大概总是说穷诉苦琐屑累人的居多,常常令人终日寡欢,但是仍希望有一大堆信来。”
“世界上是有此等人、此等事,所以我当然也要接得此等信,不必惊讶。”
梁先生盼信读信如此,我看朋友圈也如此,世界上有各种人、各种事,所以在朋友圈里当然也会看到各种信息,不必惊讶,更无需愤怒、讨伐。喜欢看的,你留着;不喜欢的,屏蔽或者不看即可。
有些人非常讨厌微商,凡圈里出现做微商的,必屏蔽之而后快。其实微商们的朋友圈也有招人喜欢的,比如我的一个学生在圈里卖洗发水,卖得活色生香,那么可爱,怎么舍得屏蔽呢?大凡卖服饰品化妆品妇婴家居用品的我基本上不会屏蔽,虽然不是时时看,偶尔看看这些漂亮的产品,就算不买,也可以愉悦心情、放松身心,藉此还可以了解最新的产品动向,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如果谁天天让我看烂脚丫,看长满痘痘的大脸庞,就别怪我不客气了。毕竟我看朋友圈是为了了解朋友们的日常动态,获得轻松愉悦的享受,不是让你来恶心的。
“书信写作西人常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其亲切细腻仅次于日记,我国尺牍,尤多精粹之作。但居今之世,心头萦绕者尽是米价涨落问题,一袋袋的邮件之中要拣出几篇雅丽可诵的文章来,谈何容易!”
哈哈,“尽是米价涨落问题”,太形象了,民生问题之头等大事,乃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而今,莫不如此。当今朋友圈,也无法违背这一规律,微商党、广告党也好,鸡汤党、励志党也好,归结起来,都无非是“米价涨落问题”罢了。
梁老先生有收藏信件的癖好,但也不是每信必收,而是有抉择的收藏,所以才会感叹要在众多邮件中拣出有价值的来不容易。
我也喜欢收藏信件,过去家人朋友们写给我的信,大多装在密封的袋子里保存起来,早些年思念朋友的时候,还常常会翻出来怀旧一番。随着年岁渐长,愈来愈不敢去翻动这些旧物,生怕一不小心就触动了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反陷自己于伤感之中。真是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不能回味。
然而朋友圈是时不时仍会发的,当作日记一样的来用,也还会关心有谁点赞了评论了,甚至连过去收到信必回信的好习惯也一并搬到朋友圈里来了,有评论大多会及时回复。在这个不写信的年代,把朋友圈的互动当成与朋友之间的书信往来,也是一件快意之事。
注:文中引用部分皆为梁实秋先生《信》中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