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几千米的高空读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一路看一路哭,从杭州哭到了昆明。
窗外是翻腾的云海,周围是睡着的旅客,眼前是一个老人的絮叨,我的眼泪怎么也收不住。原本只是想随意找本书,打发飞行的无聊,我却被触动肺腑。
这本书,我实在不忍读第二次。
1、我们的一生,注定要不断告别那些最亲爱的人
1997年,杨绛失去女儿钱瑗,次年失去丈夫钱钟书。
在书的最后,杨绛先生说:“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样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守,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
在早已肝肠寸断,却极力克制的表达里,我体会到了人生最深的那种悲。
她的人生何尝不是每个人的人生,我们终将一个又一个地失去我们至亲至爱之人,我们注定要不断地告别,注定要一生受尽“爱别离”之苦。
我们对死亡讳莫如深。可是即使没有病痛,没有意外,也会有衰老,从祖辈开始,再到父辈,再到我们自己,死亡会把我们和最亲爱的人分开。只不过,我们不愿意承认,也不愿意细想,因为一切看起来都还那么遥远。
可是怎么办,即使想到暂时还很遥远的告别,我也心痛得不能自已。
我半大的时候,已经历几次死别,爷爷、奶奶、外婆……仿佛刚刚还在爷爷的背上数台阶,在奶奶的怀里听故事,从外婆的手里接过糖……可是倏忽之间,就只剩下空荡荡。
大人呢?变成不动声色的大人以后,应该怎么消化悲伤?
杨绛的母亲去世的时候,杨绛在国外留学,刚出生的女儿才6个月大,隔了很久才得知母亲在日军入侵时逃难去世。
“我自己才做了半年妈妈,就失去了自己的妈妈。”在杨绛的记忆里,这是她生平第一次遭遇的伤心事,悲苦得不知道怎么好,只会恸哭,钱钟书百般劝慰,她就拼命忍住。
可是她却说年轻时自己没有意识到:“悲苦能任情啼哭,还有钟书百般劝慰,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
等到后来失去女儿,她已无法啼哭,她说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了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她说,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眼泪。
有人不理解《我们仨》里,杨绛为什么用梦境的形式来描述丈夫女儿的最后时光,是因为太痛了啊,她的笔连同她的人都早已是一口唱不出歌的古井。
我不敢和家人讨论死亡,但我和熊猫先生谈过。去年杨绛先生去世,怀念的文章铺天盖地,我跟熊猫说:如果真有那一天,我做先走的那一个好不好,我想象不出来,没有你,我该怎么活下去。说着说着就开始大哭。
哭完了,又开始庆幸:真好啊,我们还这么年轻,我们还剩下这么多的时间,可以相爱。
像《我们仨》这样的一本书,我们为什么要去读它呢?
因为还能至亲环绕骨肉相守的时候,还能和至爱相濡以沫的时候,我们总以为会有永远。
我们读它,对别人痛苦的同理心,会教会我们面死而生,活得更清醒,会教会我们珍惜当下,活得更审慎。对别人痛苦的同理心,会教会我们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然后,等到我们人生的杨柳也开始黄落,也渐渐地落成一颗颗秃柳的时候,能心无遗憾。
2、最好的爱,是可以在彼此面前自在地展示幼稚和笨拙
其实《我们仨》里,占最多篇幅的,不是悲苦,而是温馨快活的家庭日常。
我在深夜书桌的读书群里说到这本书,有人嫌它写得琐碎平淡。也许是因为心境和阅历正当其时,我读这本书,只觉得每个字都是从深沉的爱里长出来的。
杨绛怀孕,钱钟书反复嘱咐:“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杨绛临产,钱钟书请院长推荐接产专家,外国医生大概是知道中国人的忌讳,就问:“要女的?”钱钟书答:要最好的。
如果你真的很爱一个人,一定不需要搜肠刮肚地想情话,因为你的心里话就全是情话。
最打动我的,是他们年轻时候的留学国外、独立生活、生下女儿的那些故事。他们原本是寄住在外国人的家里,但伙食越来越不好,所以就自己找房子,搬出去住。他们自己做饭,不认识扁豆,一面剥,一面嫌壳太厚、豆太小。后面才忽然醒悟过来,扁豆是专吃壳的。他们换了房子,热水用着很方便,一个月后方知电账惊人,赶忙节约用热水。
我和熊猫先生今年春节要订婚了,通过两年的共同生活,我特别能体会那种感受,也特别理解在怀念的文字里,杨绛先生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写少年夫妻的故事。
少年夫妻,在生活面前都是笨拙的小学徒,学着脱离原来的家庭建立新的家庭,学着为人妻子、为人丈夫、为人父母,学着自立,学着承担责任和料理人情世故;学着打理两个人的生活,租房,尽可能舒适地布置自己的小窝,做饭,从看到油锅就吓得跑路,到研究出属于两个人的菜谱;
可能因为没经验,弄出许多笑话,但在这个过程中,始终看顾着对方。
两个人在全世界面前一起练习着当不动声色的大人,却可以悄悄对对眼神,变回长不大的孩子。
我觉得最好的爱,就是可以在彼此面前自在地展示幼稚和笨拙。因为在相爱的人眼里,不是幼稚和笨拙,而是可爱。
钱钟书趁杨绛睡着,在她脸上画花脸,害得杨绛的脸像纸一样快被洗破了,他还趁女儿睡着,在他肚皮上画画,他会半夜操起竹杠帮自家的猫打架,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一把抓。他还会和女儿一起造反,趁着杨绛出国,不铺床不收拾,预知她快要回来的时候,才赶忙整理,心里和女儿一样嘀咕着:“狗窝真舒服”。
可是这些,落在杨绛眼里全都是可爱的,由她讲出来,我们也觉得是可爱的。
我是一个很幼稚的人,经常会恶作剧,经常会耍赖,我会把熊猫的靠垫悄悄抽走,害他的头打到墙壁上;我会乱丢东西,熊猫责备我,我会强行解释我只是暂时放在那里先;我会因为风吹起了长开衫,从此就以老大自居,顺便收了熊猫当小弟;而我只要做了一点点的事,一定会邀功,一定会求表扬。
凡此种种,也许很多人会觉得无聊,觉得不耐烦。可是熊猫不会。
一个能包容地,甚至欣赏地回应你恶作剧的人,是多么难得。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但我心目中爱情最好的样子,就是可以在对方面前自在地当幼稚鬼。
其实,《我们仨》里很多东西都是稀疏平常的,是平凡琐碎的,这些,从人类社会看,只是庸常,对个体生命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体验。
我们为什么要看这么一本书呢?
不是看这对著名夫妻撒狗粮,而是知道世界上有一种爱情,没有鸡飞狗跳,没有伤害算计,两人三餐四季,始终相敬相爱,没有生离只有死别;世界上有一种爱情,朴素到只是在静室相对读书,却可以像两尾游鱼一样,畅快地在精神世界相应和;
我喜欢这对无论何种境遇,一找到机会就恣意读书的学者夫妻。
- The End-
关于作者:
李小墨,前海南特区报记者,作家,新书《请停止无效社交》热卖中。
我相信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长史和能力发育史。每看完一本书就写篇干货读书笔记,每个月一份高质量书单,不卖劣质鸡汤,不说正确的废话。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