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的书是《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这是一本解密大脑思维模式的书。
最近有一部美剧非常的火爆,叫做《西部世界》。谈及这剧火爆的原因,有人一定会说充满着限制级的画面。
也一定有人会说编剧无尽的想象力与思考深度。
这是一部科幻片,讲的是未来科学家造就了一个深度西部世界体验游戏。里面有很多机器人以及真实宏大的故事线。
为了让来访者获得逼真的体验,这里的机器人被称为接待员,他们被设计成非常类人的思维及行为模式。但是,他们只能在人类设定好的故事线里不断的循环剧情设定,比如不断的杀人或者被杀或者被OOXX。
我还没有看完。故事的脉络发展是有些机器人发现了自己的循环。并且开始觉醒,并期待获得自由。
正如这两位机器人设计师所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循环。这种循环像是一种轮回。不谈前世今生,我们每一次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的习惯性重复都是一种轮回。
其实人的很多行为跟机器差不多。我们绝大部分的行为模式乃至于思维模式以及情绪都是有章可循的。我们的欲望、意志力、压力、情绪看起来都是由我们的意识决定的。而大部分情况下,他们跟多巴胺、内啡肽、皮质醇还有血清素这些信息素的关系更为密切。当你觉得愤怒的时候,你还来得及去想这事我应不应该发飙的时候,呼吸已经开始加快了。
如果我们就是自动执行程序的机器,那这些程序又是谁编写的呢?
最开始编程的确实还是我们的大脑。这套编程机制叫做「反馈回路」。
《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给我们介绍了这种反馈机制。分为四个要素,不断循环。
事实阶段:
每个反馈回路需要先收集数据。这里的数据可以是观察、整理、测量到的以及大脑之前存储的任何信息。所以个人觉得这里其实称为「现象阶段」更为准确。因为我们观察的所有结果都是受我们的主观意识所影响的。他并不一定就是佛陀眼中真正如实的「境」而很可能是我们凡夫眼中杂染的「相」。
拿《习惯的力量》里的T型老鼠笼来举例。老鼠听到笼子开关打开的啪嗒声,看见前方有了一条钉子路,闻到路的尽头传来来奶酪的香气。
联系阶段:
这个阶段我们会把收集到的数据赋予意义并进行输出。这个时候我们会找到这些数据跟我们个体需求之间的联系。就是明确这些「相」相对于我们想要的「果」来说,是什么「缘」?并且潜意识会把它跟我们的情绪系统关联,善缘就「兴奋」和「愉悦」,恶缘就「厌恶」和「愤怒」。
老鼠闻到奶酪味道意识到前面可能有美味的食物,能够补充能量。可前面路的尽头是T型路口,没有看食物,除了对食物的期待,还有对未知环境的恐惧,谁知道跑过去拐个弯会不会有只猫?
结果阶段:
这个阶段就需要判断处理这些数据的结果是什么?对于这些「缘」我要采取那些行动?要么做些什么?比如结缘、或者断缘,转缘。要么什么都不做,随缘。
老鼠判断食物距离自己并不遥远,也没有闻到猫的气味。现在身体饥肠辘辘。去可能会遇到猫,可能被抓,但也可能就只有食物,那如果不去肯定饿死,这把值得赌一赌。
行动阶段:
当明确来信息与我们需求的联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之后。我们就要面对是执行的挑战。当我们开始执行以后,执行这个行动本身就会成为新的事实阶段的信息,开启新的反馈回路。随着回路的不断循环,我们会离目标越来越进。
老鼠决定跑过去,到了T型路口,先右转,获得反馈:没有吃的,然后调头回去,路口左转,获得反馈:发现奶酪。吃掉奶酪之后,大脑也迅速给予反馈,身体很愉悦。当实验员不断的把奶酪放到左边,不断的重复实验。老鼠就会直奔左边,不再去看右边。 甚至在听到开关之后,大脑就开始兴奋和渴望。
我们的大脑是个很神奇的器官。首先它很费能量,消耗相当于肌肉的20倍。它一旦编程编好反馈回路之后。这条神经回路会在脑子里越来越强大,然后就自动执行,思维形成习惯之后就不再动脑筋了。我们开始无意识的像机器人自动执行。这种无意识的执行占据我们绝大多数的行为。
那你肯定要说了,那按这说法,我们人类岂不完蛋了,跟没脑子有什么区别,难道没有对应机制吗?自由意志何在?
看官莫急,《西部世界》的机器人都能觉醒,何况被如来称为拥有佛性的人类呢?
人类的对应手段就是元认知。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负责思考思考的对错。元认知能发现认知歪曲(思维错误)并踩下刹车给反馈回路减速,并且重塑大脑神经回路的连接。
元认知这么好,如何锻炼呢?
咱们下回分解····,亲们明天见···
这种循环重复的只要足够多。
这些重复模式都来源于我们大脑的反馈回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