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朋友得知我学佛后曾经探讨过学佛到底是学什么,那时刚学了皮毛的我并不能给出满意的答复。
最近,学完了《入菩萨行论》第一品,有了初步的认识,作为自己学习的总结,也作为给朋友们的一个新答复,希望社会能减轻一点由于世俗佛教行为带来的对真正佛法的误解。
简言之,学佛学的就是怎么“生起并恒久地行持无伪利他心”。因为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对自我的执着,希望自己有名誉地位财富受用等等,对欢喜的希望能永恒不变,对厌恶的想要快快过去,这是对客观规律的无视。因为无常(客观规律)总是平等对待所有众生,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你有本事躲过哪一样?再有福气的人也总有求不得的东西,永远忠贞的爱人也会死去而离开,无需赘述,每个人细心观察自己,没有不符合的。
当我们痛苦于自己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时,可曾想过别人也是一样的。通常当我们想到别人也这样时,痛苦便会减轻,这并不是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而是想到别人时,对自我的执着减轻了,自然痛苦就少了。实际上建立在别人痛苦上的幸灾乐祸式快乐,因无常的铁律而更不可能长久,一方面发现自己的痛苦没减少,另一方面可能别人的痛苦很快就过去了。
佛学中关于对治痛苦的理论有很多层次,核心的一点,对普通人都适用的就是:以利他心为对治我执及其痛苦的利器。最高层次的是证悟般若空性,这个目前接触还少。
虽然世间人对利他心也非常赞颂,但能长久坚持善的行为,以及起心动念里彻底摈弃恶的念头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我们无始以来一直练习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佛学中称之为“习气”,现代社会教育则更强化了这种习气。
佛说众生烦恼习气很重,就是明知道烦恼痛苦会伤害自己,事到临头还是难以平静下来。这就是习惯使然,所以佛教才会重视实修,通过日常行持正知正念的训练使我们不再那么容易被烦恼所转。其实浩如烟海的佛学典籍经律论,说来说去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只不过对不同人,佛开示了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应机施教。如《大方广佛华严经》里说的“贪欲多者,为说不净;瞋恚多者,为说大慈;愚痴多者,教勤观察;三毒等者,为说成就胜智法门;乐生死者,为说三苦;若著处所,说处空寂;心懈怠者,说大精进;怀我慢者,说法平等;多谄诳者,为说菩萨;其心质直、乐寂静者,广为说法,令其成就”。
所以学佛,学的就是“无我利他”,不只是学理论,更重要的是不停地进行“生起和行持真实利他心和利他行为”的训练。如自他相换法门, 四念住法门,持咒法门(佛门心咒多种多样,不同的心咒对治不同的习气)等等等,唯一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在行住坐卧中保持正知正念,烦恼起时能马上察觉,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到最后各种恶习气的念头会越来越少。然后的然后,等我学到了修到了再说。
补充一点:之所以强调以利他心为断除我执的利器,并不是否定佛家真正的大悲心,而是为了对治现在学佛者中存在的很多傲慢的利他心和功利的利他心来说的。其实这里存在一个不二法门。具足真正利他心自然就消除了我执,而真正彻底消除我执时自然会出生真正的慈悲心。两者不存在谁是目的谁是手段的差别,他们是不二的。只不过每个人根器不同,方便的切入点不同而已。
后记
懵懵懂懂中,两年前,我皈依了佛门,那时看到佛经里无比睿智的论断,沉在心底的弦被重重地拨动,生起无比的欢喜,总忍不住在空间里分享,多生了无谓的烦恼。于是决定在自己真正学有所得前不再多言。两年后的今天,家庭工作修行三件事简简单单的过着,无关紧要的,都断舍了离,仍是无比的欢喜,阿弥陀佛!感恩佛法!感恩上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