樗里子,读作:出里子,吃货们不要想成车厘子了。
这一篇传记是三个人的合传,分别写的是
樗里子 甘茂 甘罗
其中写甘茂的笔墨是最多的,樗里子和甘罗的故事比较粗略。
甘罗,就是甘茂的孙子。
我们分别讲一讲
樗里子
第一 樗里子是谁
开篇第一句“樗里子者,名疾,秦惠王弟也,与惠王异母。母,韩女也。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
翻译下,樗里子的名叫疾,也就是樗里疾,母亲是韩国人,是秦惠王同父异母的弟弟,能言善辩,足智多谋,秦国人称呼他为“智囊”。
第二 秦惠王时期的樗里子
我们来列举一下樗里子的功劳
秦惠王八年:爵樗里子右更,使将而伐曲沃,尽出其人,取其城,地入秦。
秦惠王二十五年:使樗里子为将伐赵,虏赵将军庄豹,拔蔺。
秦惠王二十六年:助魏章攻楚,败楚将屈丐,取汉中地。
以上三点是《史记》原文,您看不懂,没关系,只要记住一条。
樗里子在秦惠王时期战功卓著,官职得到了很大提升
封樗里子,号严君,因此樗里子又称为严君疾。
第三 秦武王时期的樗里子
秦惠王死了以后,秦武王继位,樗里子担任左丞相,这一时期主要记载了关于樗里子的一件事情。
“樗里子以车百乘入周”
就是樗里子率领了一百乘的兵车进入了周的地盘,周也恭恭敬敬的欢迎了,估计也是怕挨打的缘故。可是这一个举动惹来楚国的愤怒,楚觉得周太给秦面子了,这可不行。
于是,周王就派了一个人叫游腾的人去跟楚王说了,周当然知道秦的真实意图啦,中间而且还罗列了几个典故,(这就是当时的外交辞令,说当下的事总要把以前相似的事情搬出来先讲一讲)。正因为如此,周也是做了准备的,我们明面上派兵护卫樗里疾,其实是防备着他,这个事嘛,就不劳您楚王费心了。听完这话,楚王这才高兴了起来。
这件事情呀,表面上是樗里子带秦兵进入周,其实是反应的是当时秦,楚,周三国之间的国际局势。秦国带兵进入周国,周还得恭恭敬敬去迎接,这表示,周确实是很窝囊。
而且楚国还不满意,周还派人去和楚国说明个中缘由,可以看出秦和楚是强大的,周夹在两个强国中间求生存,都得看双方脸色过日子,谁都不敢得罪,由此可见,此时的周确实弱小的可怜呀!
第四 秦昭王时期的樗里子
秦武王死后,秦昭王继位,樗里子更加受到尊重了,毕竟此时的樗里子已经是三朝元老了。
秦昭王元年,樗里子想要带兵攻打“蒲”这个地方,蒲的守将很害怕,就去请了一个人——胡衍,这是一个典型的说客形象,胡衍利用政治格局阻止了秦攻蒲,而且向蒲要了一笔丰厚的报酬——效金三百斤。
胡衍是这样分析的
他对樗里子说了,“蒲属于卫国,卫国又挨着魏国,秦攻打蒲,蒲会投入魏国的怀抱,卫国就有可能也加入魏国,这样一来魏国势力强大,对秦国不利,你这么做使得魏强秦弱,秦王能答应吗?秦王会不会责怪你呢?”
转而胡衍又对蒲的守将说“秦要打你,我有办法救你,只要你给钱就行”,当然,意思是这个意思,原文说的还是挺委婉的,而且要以救世主的姿态去说。这样一来,蒲的守将花钱消灾,给了胡衍一笔钱,最后,樗里子也撤军了。
胡衍是典型的战国策士,专门从事这种“国际买卖”,看准了各国局势,凭借一张嘴,空手套白狼。
第五 樗里子之死
秦昭王七年,樗里子去世,葬在“渭南章台之东”,樗里子临死展现了一把他作为预言家的能力,他说“后百岁,是当有天子之宫夹我墓”。
也就是说,我死了以后一百年,会有天子的宫殿夹着我的墓地。
果然,到了汉朝,长乐宫在他墓地的东边,未央宫在他墓地的西边,武库正对着他的墓地,预言成真。
秦国人对他的评价是“力则任鄙,智则樗里”,意思就是说,力量大的要算任鄙,智谋多的要算樗里。
我的看法
《史记》对于樗里子的描述着重于一个“智”字,这也是秦国人给他的巨大标签。通看全文,只知道他的功劳很多,很大,爵位也很高,并没有太多“智”的体现,可能是历史久远,能记载的事迹很少了,不过,樗里子作为秦国贵族,历经三朝,战功卓著,最后善终,也算的上是“智”了。
甘茂
第一 下蔡甘茂
《史记》原文“甘茂者,下蔡人也。事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之术。因张仪,樗里子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将,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
这是甘茂的出场介绍,下蔡人甘茂,跟着史举先生学百家学说,通过张仪,樗里子推荐见到秦惠王,且任命他为将领,辅佐魏章讨伐汉中地区。
第二 攻占宜阳
甘茂在秦武王时期帮助秦国攻占了韩国的宜阳地区。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怕秦武王中途听信他人谗言而撤兵,耽误了自己的进展,为了得到秦武王的信任,他耍了点小手段。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甘茂不仅仅是个能带兵的武将,而且深谙朝堂政治。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为了实现秦武王“车通三川,以窥周室。”的梦想。
甘茂想联合魏国一起攻打韩国,于是就与向寿一起来到了魏国,到了魏国,他就对向寿说了“你回去告诉秦王,魏国听臣的话了,但是希望秦国不要打韩国。”向寿回去转告了甘茂的话,秦武王很疑惑,就问是什么原因。
甘茂的理由有两个
一,宜阳是个大县,物资储备很丰富,我们行军千里去攻打它,这是很难取胜。这是从军事角度去分析的。
二,他列举了几个典故,如“曾参杀人”“乐羊灭中山”,目的就是告诉秦武王,一场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取决于军事力量,而且要君臣上下一心,简而言之,就是大王你得完全信任我,不能在中途听信他人谗言,突然撤兵,这样是取不了宜阳的。
于是,甘茂就和秦武王订立了盟约,果然,攻打了五个月,宜阳还没有打下来。樗里子,公孙奭就开始劝秦武王退兵了,因为有了之前的盟约,秦军没有撤退,反而增加兵力,于是“斩首六万,遂拔宜阳。”
第三 援韩御楚
秦武王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人到了周室,也死在了那里(举鼎,绝膑而亡,这一点,项羽比他强)。
秦武王死后,他的弟弟继位,这就是秦昭王,秦昭王的母亲就是宣太后,就是近几年电视剧里比较火的“芈月”,这个宣太后是楚国人。
这时出了一件事,楚怀王围攻韩国,原因是之前秦国在丹阳打败楚国的时候,韩国没有出兵救楚国。韩国告急,求救于秦国,因为秦昭王刚刚继位,所以由太后做主,太后是楚国人,不想出兵救韩国。
韩国 国相 公仲侈 就求见了甘茂,甘茂对秦昭王说了“如果现在不救韩国,那么韩国就会倒向楚国,韩国和楚国联合,魏国必然会听他们的,这样一来,三个国家如果攻打秦国,这样秦国挺不住呀!”于是秦国出兵救韩国,楚国退兵。
从这以上两个故事可以看出,那时候的国际局势是“势力均衡”,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自己国家的存亡和利益。秦国打了韩国,攻占宜阳,这是为了秦国利益,如今秦国帮助韩国抵抗楚国也是为了秦国利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只有利益。
第四 向寿稳定楚韩
向寿是宣太后的娘家亲戚,也就是外戚,和秦昭王一起长大的,可以说是“发小”关系。他替秦国驻守宜阳,准备攻打韩国。
韩国国相就派了苏代去和向寿说了“如果你攻打韩国,公仲侈肯定会和你拼命的,你要考虑清楚。”
接着苏代又展现了他作为战国策士的挑拨离间风格。他说了,“秦昭王信任公孙奭和甘茂,却没有重用他们,为啥嘞?因为他们的外交策令不符合秦昭王的的心意,而且楚国是个善变的国家,你联合楚国攻打韩国,这是要吃亏的,不如联合韩国防备楚国。”
向寿听了苏代的话,照做了,结果是公孙奭和甘茂失去了秦昭王的信任。
第五 亡秦奔齐
甘茂因为怕秦昭王听了向寿和公孙奭谗言,自己会有危险,就从秦国出逃,逃往齐国,路上却碰到了苏代,苏代刚好替齐国出使秦国。
甘茂就说了“我是逃出来了,就怕老婆孩子有危险,希望您救救他们。”苏代答应了。
到了秦国,苏代和秦昭王说了“甘茂在秦国经历了三代秦王,对于秦国 太了解了,如果他靠着齐国,联合韩国和魏国攻打秦国,对秦国不利。”秦昭王就问该咋办?
苏代说“用丰厚的礼物去款待他,如果他回秦国,那就囚禁他。”于是秦昭王就赏赐官位,并且派人带着相印去齐国迎接甘茂,但是甘茂不愿意回秦国。
苏代又对齐湣王说“这个甘茂呀,是个有才能的人,秦国高官厚禄请他回去,他因为感激您的恩德而留在齐国,不愿意回秦国,大王,您打算怎么礼遇他呢?”
于是,齐国也高官厚禄的礼遇了甘茂,秦国免除了甘茂一家的赋税徭役。
第六 甘茂使楚
甘茂替齐国出使楚国,秦昭王就派人和楚国打招呼,希望把甘茂送到秦国来,楚怀王拿不定主意,就咨询属下范蜎。
范蜎说了“下蔡的史举先生就是个城门看守,没有什么成就,甘茂却对他恭恭敬敬,就秦惠王的明智,秦武王的敏锐,张仪的善辩来说,甘茂能够一一侍奉他们,取得十个官位却不得罪他们,由此可见,这个甘茂,不简单啊。这么厉害的人要是给了秦国,那是对于楚国来说,就是个祸害,贤人在他国,那是我国的危险,不如您建议就让向寿担任秦国的国相吧,这对于楚国来说,是好事。”
于是楚怀王派兵请求秦昭王委任向寿为秦国丞相,向寿也因此担任了秦国的丞相,甘茂最终也没有回到秦国,最后死在了魏国。
我的看法
甘茂的功劳主要就是帮助秦国攻占了韩国的宜阳,这是他的最大功劳,在这件事上,甘茂不仅展现了他带兵打仗的军事才能,而且也体现了他对朝堂政治的深刻洞察,要知道,大部分臣子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死于朝堂政治。
甘茂的事迹大部分不是直接描写,而是借用他人之口,展现出甘茂的才能,是侧面描写,甘茂最后没有回到秦国,也得以善终,死在了魏国。
甘罗
甘罗是甘茂的孙子,甘茂死的时候,甘罗十二岁,侍奉的是文信候吕不韦。
秦始皇派蔡泽出使燕国,三年后,燕王喜就派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秦始皇派张唐去燕国做丞相,想和燕国一起攻打赵国,以便拓展河间之地。
张唐就和吕不韦说“我之前讨伐过赵国,如今要去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赵国怨恨我,我不能去呀!”
吕不韦听了,心里不痛快,但是也没有勉强他,甘罗听说了这事,就想替吕不韦去劝劝张唐。
甘罗见了张唐说了“老张,你和武安君白起比起来,谁的功劳大啊?”,当然是白起了。
“文信候吕不韦和应候范雎比起来,谁的权利更大啊?”当然是吕不韦了。
甘罗开始威胁张唐了“应候范雎想打赵国,武安君白起感到挺为难的,结果白起在距离咸阳七里的一个叫杜邮的地方自杀了。如今,吕不韦请你去燕国做丞相,而你不肯去,我都不知道你会死在哪里呀?”
张唐吓坏了,赶紧整装待发。
行期已定,甘罗对吕不韦说“借我点人马,我先替张唐去探探赵国的口风。”吕不韦把这事和秦始皇说了,秦始皇答应了甘罗的请求。
于是甘罗入赵,赵襄王迎接了甘罗,甘罗又开始使坏了“老赵啊,燕国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了,张唐也要去燕国做丞相了,这事你知道吧。”当然知道了。
“这两件事表明秦国要和燕国联合了,剩下的就是要讨伐赵国了,老赵你不如给我五座城池,我让秦始皇放了燕国太子丹,然后秦国和赵国一起攻打燕国。”
于是,赵国给了秦国五座城池,秦国放了燕国太子丹,赵国攻打燕国,得到三十座城池,给了秦国十一座。
甘罗回到了秦国,封为上卿,又把一开始准备给甘茂的田宅赏赐给了甘罗。
我的看法
战国本就是一个充满国家利益之争的时代,有人用战争手段取得功劳,比如白起,王翦等,还有人是靠着对国际局势的洞察,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去游说而实现自己的理想,比如纵横家张仪苏秦,以及甘罗等,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风尚。
靠嘴吃饭,是战国策士的风格,也是谋士的风格,如今的成功学大师,做企业培训的,靠着“忽悠”的能力横行江湖的,都是这一类的人。不敢说都是骗子,起码嘴上能说的,都属于脑子转的快的。
但是如果没有脚踏实地的踏实做事,这些游说也就是虚无缥缈的胡扯了。
就像是虚拟经济,可以搞,但是搞不好就有泡沫,泡沫破了就是身败名裂,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