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神鸟金饰,正中是顺时针旋转的太阳,放射出十二道光芒,象征十二个月。外围是逆时针飞翔的四只三足乌,象征四季和四方。
太阳神鸟金饰是古蜀文明的代表,当时各朝代依次为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和开明等等。
基本时间单位
古人的历法也是由最朴素的对大自然的观察而来。以太阳升落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一“月”,以庄稼成熟的周期为一“年”。地球绕太阳一周,为太阳年。
我国古时采用的是阴阳合历,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虽然后世渐渐以阳历为主,但阴历的使用未被消除,仍然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有的人(居然)每年就要过两个生日,谁让我们还有阴历生辰?噗。
阴历中会设置闰月。因为阳历的周期是365又1/4日,比阴历的周期多11又1/4日,三年就会多一个月以上,所以三年就要闰一个月,二者才能大致相等。
古人很重视置闰,不过不同时期的规则不同。每隔几年闰几次,闰月插入到哪几个月间,这些都各有讲究。
除了上述这些常用内容,还有更大的时间单位。十九年为一“章”,四章为一“蔀”(76年),二十蔀为一“纪”(1520年),三纪为一“元”(4560年)。我们现在还在使用的“开创新纪元”这一说法,应该就与此有关。这样看来,“新纪元”似乎并不是那么好开创的啊。
二十四节气
按照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古人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它们反映的是四季、气温、降雨和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是从农事活动中得到的宝贵经验总结,对农业生产发展有巨大贡献。
为了方便记忆,后世还创作了《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不同的视位置决定的。可以跟前面讲的十二次结合起来理解,太阳运行到某次就交某某节气。
节气中比较重要的是二分二至,即春分(日中)、秋分(宵中)、夏至(日永)、冬至(日短)。以及分至启闭的概念,除了二分二至,还有立春立夏(启)和立秋立冬(闭)。它们都表示气候变化的节点。
二十四节气源于生活,在当时是生活和生产的必需知识。而现在的二十四节气,更像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我们对先辈生活的遥想。那种诗意,那种仪式感,早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中。
二十四节气已于2016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附录:
七十二候
立春: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鱼陟负冰)。
雨水: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动。
惊蛰:惊鸷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
春分: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
清明: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谷雨:榖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奇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
立夏: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小满: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麦秋生)。
芒种: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
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
小暑: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鹰乃学习(鹰始挚)。
大暑:大暑之日腐草为蠲,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
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处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
白露: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
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涸。
寒露: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又五日菊有黄华。
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
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
大雪:大雪之日鹖旦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
小寒: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雊。
大寒:大寒之日鸡使乳,又五日鹫鸟厉疾,又五日水泽腹坚。
二十四番花信风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