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学到:学「华与华方法」解决企业品牌营销问题之前要认清三个理念,①超级符号;②始终服务于最终目的;③所有事都是一件事。「华与华方法」的三大拳头产品是:①超级符号;②超级口号;③持续改善。符号和口号是品牌最核心的资产,也是『品牌资产』积累的标的;持续改善则是针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出的产品。
一、超级符号
华杉老师讲道:“什么是超级符号?就是人人都熟悉,并且人人都会按他的指示行动的符号。”
华楠老师在《华与华500万大奖赛》的演讲中讲道:“人类世界的基本结构是符号与意义的结构,是人类世界一切的基础。人在看到符号、接触到符号的时候,脑袋里会自然浮现出意义。而且人也会创造符号,并赋予它意义。那符号是什么?符号就是稳定的重复性刺激,稳定的重复性刺激就会变成符号。如果你重复性地被一个东西刺激,就会马上产生意义,而且这个意义会稳定下来。”
结合在一起,我才明白,对「超级符号」这句定义的缘由。
『超级符号』有两个标准,首先是人人都熟悉,其次是人人都会按照这个符号的指示行动。
为什么「超级符号」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因为,“人是符号动物,也被符号勒索”。生活中充斥着符号,如果没有符号,社会中的人就很难有稳定的生存活动秩序。比如,如果没有地铁符号和交通符号,人就不能有序乘车和出行,就会乱成一锅粥,脑补一个红绿灯失控的场景,汽车堵在马路中间,谁也不让谁。符号就像无声的指示和提醒,脑补一个在商场找厕所的场景,尿急时刻,眼睛在不断地抬头扫视寻找厕所的符号,并按照符号指引行动,然后就会找到厕所。
人从生下来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进入这个充满符号的世界,在生活中的这些符号的重复稳定的刺激下,逐渐地构建起了对世界整一个「符号与意义结构」的认识。就像,这个社会反复地重复「钱」这个符号的意义,并且通过生活中的刺激信号,让我们不断地体会到『钱』的作用和魅力,「钱」被集体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意义,也成为了人生很重要的『符号』,我们这一生都在为这个「符号」奔波,获得「符号」背后的意义。
同时,因为所有人接受义务教育的原因,大家有共同的求学经历,全国统一课本试卷,并且对共同的文化符号有共同认识。这些所有人共同经历中的符号,也就是每个人都熟悉的符号。就像「高考」这两个字,大多数人都能体会到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每年6月7、8号的「高考」就像一种全国性的重大仪式,所有人都为『高考』让行,这也体现出了人按照符号指示在行动。在「高考」这个全国性的重大仪式上又寄生了毕业季等仪式、符号和道具,在此基础上又会延伸出毕业典礼、毕业旅行等等活动。
二、始终服务于最终目的
华杉老师讲道:“始终服务于最终目的,就是要随时回到原点思考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我们很多人思考问题,一是没有服务于最终目的,只围绕他假设的下一个手段性目标,而这个手段可能根本不需要。二是忘了初心,忘了本谋,自己从哪儿出发的也忘了。这样既不知道从哪儿出发,也不知道要去哪儿,就在中间晃荡,做大量的无用功,废动作,自己还不知道,觉得自己蛮拼的。瞎忙。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我相信你听完这个课,也会发现自己干了很多废动作、反动作、不需要干的事,以后这些废事都不要干了,就能做到六个字:少干活,多挣钱。”
华杉老师在《华与华品牌五年计划》中讲道:“任何事情,要从最终目的出发来思考。”“亚里士多德说:‘研究的首要主题,最重要的知识,是对目的的认识;而目的是每一种事物的善,一般来说,是整个自然中的至善。’黑格尔说:‘目的就是美、善,是‘第一性的东西’。所有的东西都是以某一种方式安排好的,按照普遍的规律、思想、理性行事,才是最优越的,因为每一个事物的原理就是它的本性。”
坦白地说,做事从「最终目的」出发来思考是非常难的,因为一开始很难一上来就把握到事物的「最终目的」,它必然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就是『格物致知』的过程。这也让我明白,对事物学习和研究的重心是对事物本性的认识,通过对本性的认识掌握事物运行的规律,这个规律也就是事物本身的原理。我突然体会到了“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的深意。做事之前要对事物进行研究、掌握全局性的视角,要思考清楚『最终目的』之后再进行详尽的规划和行动。
华杉老师的解读让我明白,所有废动作、乱动作、多余动作的原因,一方面是在做这些动作之前没有思考清楚最终目的;另一方面是忘记了初心和本谋。初心和本谋也就是《大学》中讲道的:“止定静安虑得”中的「定」,也就是“志有定向”。我突然明白了这其中的逻辑,首先要有「志向」,然后对志向『格物致知』,也就是研究想要做的那件事的本性和最终目的。研究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止」,因为只有『知止』,人才不会因为焦虑而想要多做些什么,做多余的、无用的废动作,只会在志向上用力、下功夫。「知止」的关键在于『立志』,当志向明确且坚定的时候,就不会被纷繁复杂的乱花迷住眼睛,迷失方向。
华杉老师在《华杉讲透大学中庸》中讲道:“人为什么会不知止呢?就是因为没有志向。有志向,就是使命驱使,专心不贰;没志向,就想赚钱,就会找机会,为机会所牵引,所有动作都在找风口、投机,这在儒家就叫‘为外物所移’”。
三、所有事都是一件事
华杉老师讲道:“所有的事都是一件事,就是所有品牌营销的事儿都要统合起来考虑。在一个团队,一个系统内解决问题经常遇到两种误区。前面我们讲到思维的误区,是不知道出发的原点,也不知道最终目的的终点,在中间晃荡。还有一种呢,就是盲人摸象,碎片化思考,没有把所有的事统合在一起。”
盲人摸象的对立面是庖丁解牛,从盲人摸象到庖丁解牛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和实践,不断地体会琢磨。
坦白地讲,看到华杉老师讲这句话,我深切地意识到这两种误区基本上覆盖了行业内除华与华以外大多数从业者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我们看不到我们深陷在这两大误区中,并且还会对这两大误区嗤之以鼻。
华杉老师在《华与华品牌五年计划》中讲道:“智慧进步的过程,就是从无知无畏,进不到知不胜,在进步到知胜。从不知不觉,到后知后觉,到先知先觉。”
对照这句话,看到自己所处的阶段,躬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