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学堂的同学们、老师们以及家长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我就是那个你们经常听说,但又从来没见过的,山东济南的樵夫。
一个星期前,滴水学堂的郭老师问我,可不可以做一次线上的分享。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因为,两年来,我跟滴水学堂的孩子们一直通过文字来交流,许多孩子都有一个心愿,那就是,想看看给他写信的这个人,到底长什么样儿?
既然郭老师如此盛情地给搭了这么一个台子,那我今天也就斗胆上一次台,唱一出戏。
提到郭老师,我想多说几句。郭老师,是我认识的人里面,特别有心的一个人。怎么有心呢?就拿今晚的分享来说,郭老师考虑到许多孩子和家长,可能在这个时间段不一定有时间,于是就跟我商量,可不可以用语音分享,因为视频直播是没法回放的嘛。你看,这算不算有心?
所以,在接下的分享中,我会经常操作另一部手机,你要知道,这是在语音同步直播。
今晚的分享呢,我想从三个方面入手。
1. 给诸位介绍介绍我这个人,以及我做的事儿。
2. 跟诸位一起回顾过去的时间里,我和滴水学堂的故事。
3. 跟诸位聊聊,未来日子里,我跟滴水学堂的老师们,携手要做的事。
在咱们滴水学堂,有一个五年级的男生,叫杜怡豪,他在给我的信中,问过这么一个问题,我把他的原话给诸位读一下:“在我刚知道你叫樵夫时,不禁疑问:怎么还有人叫樵夫?难道他是个樵夫?这些疑问我现在也没有解开,希望你在信里回复。”
事实上,问过这个问题的孩子,还真不在少数。那么,接下来,我先给诸位汇报一下,为什么给自己取这么一个笔名。
两年前,我开始写随笔,就是把每天的所见、所想、所思和所悟记录下来,跟写日记差不多。
开始写随笔前我就琢磨着,那些文人墨客有识之士,都会给自己取个笔名,而且,大都有寓意。那我该给自己取个什么样的笔名呢?
那时,我正在重读《西游记》。在《西游记》第一回中,猴王参访仙道拜师学艺的途中,遇到一位砍柴人,砍柴人唱了一首歌,让猴王误以为遇到了神仙。待误会消除后,砍柴人给猴王指出了菩提祖师的住处,于是就有了后来“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的孙悟空。
在《西游记》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这个无名的樵夫。论聪明,他不如猴王;论能耐,他不如祖师。但他却甘愿在猴王和祖师间搭起一座桥,成就一桩旷世奇缘,当樵夫的使命完成后,便永久地消失了。
事实上,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做一名“樵夫”。我既不是专家学者,也不是能工巧匠,我只是一个爱读书、热写作的普通人而已。普通人做着普通事——用文字,与全国各地优秀的少年谈天说地、谈古论今。
这就是当初给自己取“樵夫”这个笔名的由来。
很多朋友会问呐,你不是写随笔嘛,怎么又开始写信了?
这里面呢,也有一个故事。
2019年,出于工作需要,我每天都会收到许多学生的作文投稿。有一次,一篇五年级孩子的作文,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这篇作文呢,其实是一封书信,是一位女儿写给妈妈的一封信。在信中,女儿讲述了生活中几件感人的事儿,表达了对妈妈的爱和感谢。
在文章的最后,附有语文老师的点评,只有一句话:小作者以书信的形式,向妈妈倾诉了自己的心事,字里行间包含着对母亲的赞美与感激。
作文很感人,点评也很到位,只是,我想多了。因为,这个孩子作文中提到的妈妈,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语文老师。
也就是说,这个孩子是妈妈的女儿,同时,也是妈妈的学生。
我在想:作为妈妈,女儿给你写了一封感恩的信,你是不是应该有个回应?是不是应该也给她回一封信?
没错儿,这位妈妈的确是回了。但是回的内容呢,完全是站在老师的角度,完全是在点评作文,而不是回应女儿的情感。
我把这篇作文和我的想法,告诉了身边的同事。同事说,给学生回信?别逗了!一个班少说也得有二三十个孩子,语文老师既要上课,还得教研,哪有那个精力?
我赞成同事的这句话。不过,我始终坚信事在人为。一个人,只要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总会想出许多办法。
而且,我认为,作文跟谈话一样,本质上都是交流。谈话离不开你一言我一语,作文,为什么就只能是学生写老师阅呢?
好吧,既然语文老师没精力做,那么,我来做!
一个星期后,我在网上开了专栏,取名《寄小作者》。专栏的名字呢,也是受了冰心的《寄小读者》的启发。孩子是作者,那我就来当他的读者,读完孩子的作品之后呢,我要把自己想到的、悟到的告诉孩子,其实就是写读后感啦。冰心的文章,是写给小读者的,那我的文章,就是写给小作者的。
通过这个方式,我要告诉孩子,其实,他也是有读者的,而且,他的作品,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那么问题来了:我为什么要做孩子的读者?
因为,每个孩子都要写作文,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是作者,但并非每个孩子都有读者。一个没有读者的作者,他写作的热情能持续多久呢?
就像当下火得一塌糊涂的视频直播,一个没有观众的主播,他直播的热情能持续多久?
其实,孩子身边也不缺读者。老师、同学、家长以及其它媒体的受众,都是孩子的读者。
只是,这些读者们大都有点儿“懒”,欣赏完孩子的作品后,很少会给予反馈。或者是留下几句不疼不痒的反馈,就像刚才提到的那位当语文老师的妈妈。
而对作者来说,读者的反馈,恰恰又是他持续创作的动力。
专栏运营一段时间后,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更多的孩子争相把他们写好的作文发给我,期盼着也能收到一封回信。
于是,在11个月的时间里,我给900多个孩子写了信。在这900多个孩子中,也包括我们滴水学堂的许多孩子,比如张琳曼、张海盈、解礼元、王培琪、张哲瑞、贾茗荃、樊圆怡、姚淞博、樊珂瑞、王捷卿……
这些孩子的作品,都是滴水学堂的郭老师发给我的。不瞒大家讲,我跟郭老师呢,此前并不认识,是我主动找到郭老师,向她推荐《寄小作者》专栏。没想到得到了郭老师的大力支持,很快就与我一起把《寄小作者》专栏完善了起来。
在专栏运营的过程中,许多孩子也纷纷给我回了信。在信中,我们除了交流写作,也谈论一些生活和学习中的趣事以及困惑,还聊到了梦想和未来。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有人愿意倾听,只要有人愿意回应,任何一个孩子,都有表达的欲望,都是表达的高手。
后来,在家长们的建议和支持下,《寄小作者》进行了升级,从之前的电子版书信,升级成了纸质书信。
事实证明,这样的升级是明智的。因为当孩子们收到贴着邮票的纸质书信的那一刻,他们表现出来的那种兴奋、惊喜和期待,是电子版书信永远无法给到他们的。
或许,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既然一封书信能让孩子们喜出望外,这件事,就值得做下去。
所以,从2019年到现在,给孩子们写信这件事,我从未间断。
以上呢,就是关于我的一个介绍,以及我现在做的事儿。
接下来,跟诸位一起回顾过去的时间里,我和滴水学堂的故事。
其实,故事很简单,就是我根据滴水学堂孩子们的作文,给他们回信。
这里呢,拿几个孩子的作文以及我的回信,让诸位感受一下这种形式。
薛天佳在作文《有时,我也想像他们一样》中,提到了项羽、刘邦、赵云等英雄人物,我在回信中梳理了自己曾经的四个“梦想”。不过呢,这四个梦想,都是不着边际的空想,因为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嘛。我想告诉薛天佳,我曾是一个想得多做得少的人,希望她不要步我的后尘。
孔祥熙在作文《令我忧伤的周末》中,吐槽作业和补习班,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并用一句教育专家的话做结尾:“老师们,请记住,你让孩子们带回家的不只是作业,还得有新知。”希望孔祥熙能理解什么叫作业,什么是新知。
刘思魁在作文《有时,我也想这样真诚》中,讲了去同学家做客时发生的一幕,希望自己也能真诚地对待成绩和家人。在信中,我给他讲了一个自己在山下遇到算命先生后引发的思考,“高明的人都会把鞭子抽在心上,而不是抽在屁股上。”用这句话去迎合他的真诚,我认为,甚是恰当。
姚淞博在作文《惊悚的一次尝试》中,讲了跟爸爸去看4D电影的经历,我跟他聊的话题是“亲子观影”,那种温馨与幸福,是人间最美亲情的真实写照。信末,我写道:“谁说只能是父母带孩子去看电影,孩子难道就不能带父母去吗?”送给他,也送给我自己。
范育维在作文《毕业了》中,写了毕业典礼的过程,以及离别的伤感。我们都知道,毕业只是学生时代一个阶段的结束,同时也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我把胡适在1929年给中国公学18级毕业生的赠言附在了信中,因为胡适的最后一句话,跟范育维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在内涵上极其相似。
就先举这五个例子吧。每个孩子的作文不一样,回信的内容当然也不一样。
曾有朋友问我:“你是如何做到根据孩子的作文回信的?”
他的言外之意是——你哪来那么多的素材?
这个嘛,不谦虚地讲,确实是本人引以为豪的一项技能。这项技能,并非一朝一夕练成的,而是建立在多年大量阅读、坚持写作、持续思考的基础上的。
给孩子们回信的内容,要么是我读过的,要么是我写过的,要么就是我思考过但尚未写下来的。
阅读不止,写作不止,思考也不止,还会缺素材吗?
今天下午,郭老师告诉我,她每天晚上临睡前,都习惯性地去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溜达溜达。我的微信朋友圈里都有什么呢?
这么说吧,我的微信朋友圈里只有两个字——坚持!
怎样的坚持?
从2017年4月1日起,每天读一本书,已坚持1351天。
从2018年9月3日起,每天写一篇随笔,已坚持907天。
从2019年3月9日起,每天清晨起床后造个句子,已坚持747天。
从2020年6月3日起,每天写一篇读后记,已坚持294天。
诸位,如果没有这种坚持,我哪还有能力、哪还有资格、哪还有信心给孩子们写信?
以上呢,就是在过去的日子里,我和滴水学堂以及滴水学堂的孩子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最后,跟诸位聊聊,未来的日子里,我要跟滴水学堂的老师们,一起做的事。
经过这几年跟孩子们打交道,我更加坚定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写作的本质,是交流。
难道不是吗?写作跟谈话一样,都是为了向别人传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呢,希望得到别人的回应、理解和共情。
既然是交流,那就至少是两个人的事儿,有作者,就一定得有读者,否则,孩子们辛辛苦苦写下的文章,就成了只给语文老师一个人看的课堂作文。
而书信,就是一种能直达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绝佳的交流方式。
莫言曾说:“用写信练写作,对初学者来讲,是特别容易找到感觉的事。”
基于此,我创办了樵夫笔友会。目的只有一个——用书信,陪孩子写作。
为什么要陪孩子写作呢?
因为写作这件事儿,就跟踢足球一样,你一个人孤零零地在运动场上踢来踢去,时间久了,再感兴趣的人也有可能产生放弃的念头。
假如有人陪着你踢呢?
这就不是简单的踢球了,而是切磋球技了。
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两个人一起创作,总比一个人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要容易得多,也要有趣的多。
这,就是我要陪着孩子写作的原因,在古代,人们称之为“以文会友”。
未来的日子里,我依然会跟滴水学堂的孩子们互通书信,当然,书信的主题和内容,绝不仅仅限定在作文上,我们还要谈读书,谈梦想。
还是拿刚才踢足球的例子来说,滴水学堂的老师是孩子的教练,我呢,就是孩子的陪练。
教练指导你赢得比赛,陪练让你享受到比赛的乐趣。
教练和陪练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帮助孩子提高写作水准。
以上呢,就是今晚要跟诸位分享的全部内容。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要给跟我通过书信的每一个孩子,都写一个故事,并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到目前为止,已经写了55篇,稍后,我会把微信公众号分享在我们这个群里。后续的故事中,一定也少不了咱们滴水学堂的孩子们。
最后,我想用电影《老师好》开头的那首诗中的一句话做结尾: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这段最好的时光。
樵夫在美丽的泉城济南,祝福各位。
让我们信纸上,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