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陈晓卿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每次看陈晓卿先生聊吃的神态,语气中吞咽着口水,沉浸在其中,都能感受到他的幸福,
我想这也是他能拍出舌尖上的中国的原因,对于吃的孜孜追求,对美食背后故事的了解,
以及他讲故事的能力都令人印象深刻。
其中几点特别打动我,
1.北京人与上海人邀约饭局的区别,
虽然有些地图炮,但是北方人还是较南方人更加"写意",时间观念差一些。
例如托人邀请陈丹青吃饭 ,
拖的如果是认识陈丹青上海人就会说,这个我得问问,他不一定有时间,一般不会当场答复你。
而如果你问一个北京人,认识陈丹青,
他会说,
丹青是我哥们,不要约时间,随叫随到,
如果第一次约没来。
这位北京朋友会说:“他今天正好有个局,要晚上3点才能过来,还没来。
又过了一天,北京朋友会说:"今天生病了。
又过一天,
你托付的这个北京朋友朋友会说:你说,陈丹青这家伙有什么好的,你喜欢他什么?
陈晓卿先生说的太生动了。
2.汕头是中国美食的历代层叠,一定要去尝试一下,没吃过汕头,你敢说是美食家。(这点深有体会)
3.(布菜)点菜的时候,主要考虑是谁来吃,如果客人是北方人,要有一道主食,如果客人是南方人,要有一道精制的汤 ……
这点我也深有体会,南北差异极大,有些地方上萝卜炖羊肉是丧宴菜品,而且每个人的口味跟禁忌,确实要考虑周到才能"布菜"。
4.很多地方特别注重与味道不相关的东西,
如雕一个萝卜大凤凰,
如同很多,厨艺比赛,评奖第一名都是中国人,你看他都雕出了一个大凤凰,咱们还是从第二名开评吧!
5.顾客的挑剔性造就了部分美食
南方客人挑剔,对方客人随和,且南方自古是经济中心,这点来讲北方的习俗传统却普遍重量不重质,当然并不能说传统美食不好,以鲁菜为例,其实煎炸烹炒的很多关于食物的处理方式都是发源于鲁菜的。
6.中国人对肉的尊重是保鲜,
外国人对肉的尊重是排酸 ,这说的太到位了。
严格从健康意义来讲,排酸肉确实是主流的,
但是在中国始终推广不那么普及,
我想这就是我们的饮食文化跟习惯所造成的吧,人的味蕾决定的事情远比想象中的多,
希望你有一颗吃遍四方的胃,但又能品得各中细腻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