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命中有一项爱好时,你就永远不会孤单、不会绝望。(周轶君)
提起芬兰,大家会想到,它是北欧的发达国家之一,冬季天气寒冷,人口数量少,社会福利高,曾蝉联几届全球最幸福国家。
那么,芬兰人的幸福指数是从哪里来的呢?作为人数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家庭和人民是否可以从中借鉴些许经验呢?
国家体制
据介绍,芬兰在上个世纪70年代对教育进行了改革,将社会财富回归家庭和孩子,内容包括:将所有私立学校都纳入政府管理范围,国家提供免费教育,所有孩子都有上学的机会,所有学校的教育资源是平等的.....
这意味着,这一代的贫富差距不会影响下一代的教育,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公平的机会。
教师特色
在芬兰,学校对教师的要求非常严格。海门林纳师范学院,相当于教师的西点军校,关心孩子、关心他人、不标签人、不贬低人等是报考教师必备必测的价值观之一。
而一旦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学校就会完全信任教师们的教学智慧。这里没有教学检查,不用上报教学报告。老师之间没有职称竞争,教学到一定的年限后,获得自动加薪。
从而,老师们可以花更多的时间,研究针对每个孩子的教育方案,思考如何贯彻教育理念,如何更好地达成教育效果。老师们都认为,他们就是为了孩子而生的,如果孩子在某些方面不擅长,他们会反思是否是教学方式出现偏差?如何将孩子感兴趣的东西融进教学?这就是典型的因材施教。
社会氛围
芬兰社会普遍比较安静,人与人之间习惯于保持着一定的安全距离。
大街上极少有奢侈品店,人们追求品味、教养、有趣,而非财富,人与人之间鲜有攀比,处处透露着朴素的气质,拒绝喧嚣浮华,回归生活本来面目。
比如,芬兰有非常多的艺术博物馆,大人、小孩随时都可以入馆,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美、发现美、享受美。再比如,芬兰认为妈妈的地位极高,妈妈生产后三年之内可以在家陪伴小孩,社会提供福利,单位依旧发放工资。
家庭关系及教育
正如这个社会一样,芬兰人低调、安静,注重私人空间。和中国人一样,他们不会随意表达感情,如出门前说我爱你,但家庭成员之间普遍有一种信任感。
对于孩子,注重培养他们的常识和创意,从生活中学习,最终目的还是回到生活。十分注意与孩子之间的边界,尊重孩子的意愿。
教育实践
001 在SKY小学,每周五,孩子们都会参与“跨学科”的现象学习项目,包括手工、艺术、阅读、写作等等,让孩子学习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比如,孩子们会去老年人康复中心,不是给他们洗手洗脚,而是在老师特意安排的课程中,和老人交流,介绍自己,老人们也会拿起笔,勾画小孩的脸庞。
002 在卡苏卡拉小学,孩子们的课堂在森林里。如果问:森林有什么颜色?人们肯定会说:绿色。但在芬兰老师和孩子的眼中,可以找到各种颜色,找到各种植物的气味,找到生活中常见的具有相同特征的物品......以此来培养孩子和自然的关系,学习如何与所在的生活环境相处。同样的道理,城市的孩子应学习与城市相处,沙漠的孩子应学习如何与沙漠相处。
003 不同年龄层的孩子一起上课,称为“混合课堂”。实践证明,混合课堂可以让孩子更多地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年龄大的小孩更偏自信,可以教授年龄教小的小孩。
教育理念
001 积极教育。如果某个孩子不擅长数学、科学或艺术等,他不会因此感到难堪、自卑,而是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仍然可以发现自己的力量,比如为人公正、有创造力、雄心、擅长合作、善良、毅力、好奇心、同情心。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富有爱心。
002 慢教育。现代社会信息来得太快,手机、i-pad随手可用。老师的任务之一,是让他们慢下来,阅读就是方法之一。课间15分钟,老师会催促孩子们尽情地到外面放松、玩耍。
003 非竞争教育。芬兰教育最大的特色是,没有考试,避免竞争,不关注学得多少知识,关注孩子“如何学习”,如何搭档学习,如何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真正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004 自主教育。如果某一次,孩子不想做作业或者忘记做作业,可以用上次做完作业获得的奖励卡片代替,而老师不会告诉家长,因为老师认为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我想,芬兰高度发达的模样,正是发展中国家所期盼的社会的样子、人们的样子、孩子的样子。社会公平,个体独立,相互尊重,心怀善意,为生活而学习,个人的未来从来不止一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