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说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管理者的第二条,重视自己的贡献。德鲁克在自我管理那篇文章中,给出了5个问题,用来作为自己了解和自我成长的途径:
- 我的优势是什么?
- 我是如何学习的?
- 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 我归属何处?
- 我如何贡献?
他认为,人的贡献必须依靠优势而作出,所以,了解自我是作出贡献的第一步,他自己用来了解自我的工具是“自我反馈”表,每当作出一个重大决定的时候,就在纸上写下自己预想的结果和这个决策的其他可能的影响,等过了6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他会用实际的情况与自己当初的预想做比较,那些预想和实际经常一致的决策所代表的素质,就是自己的优势素质,而反之,就是自己的弱项。
在职场上,尤其是在特别喜欢鼓励人的美国公司,“弱项”这个词是一个充满负能量的词,所以大家心照不宣用“有待发展的领域”来代替,但是现实往往很残酷,不是每一个弱项都是能被发展成长板的,而且那样做也是非常不经济的,这种现实越早明白越好。
在“管理者”这样一个身份基础上,“我如何贡献”这个问题是要结合组织需要来回答的,这个问题其实是两个问题,第一个先问,组织需要我贡献什么?第二,我能贡献什么?这两个问题的交集,才是一个特定组织内的任何一个管理者真正有效的贡献。
而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自我认知偏见,我们总觉得自己的贡献被低估了,老一辈喜欢说一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还有辛劳,从贡献的角度来解读一下的话,无论是哪一种劳,被企业需要的都是功劳。
比如说一个专业人士,根据德鲁克的定义,他们是知识工作者,也属于管理者,他如何为企业作出贡献?衡量的标准就是看成果,看他的无形产出是否可以被他人,被组织所使用,从而形成成果,这个成果可以是企业最终的利润,销售,价值观文化建设,或者人才培养。
这个问题是一个“指南针式”的问题,不同于岗位说明书,给知识工作者写岗位说明书和设定绩效考核指标是不容易的,当知识工作者明白了自己在组织内的贡献在哪里,他们会循着指南针的方向,自己开辟出通往目的地的道路。
同样道理,在一个组织内,什么样的人际关系算是好的?衡量标准也是贡献,个体在组织内的人际关系是有利于他作出最大贡献的,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就算一个人和所有人和谐相处,相谈甚欢,如果无法让他在工作上有所贡献,那也不是真正好的人际关系,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重视贡献的管理者,在召开一个会议前,一定也会用这个会议能有什么实际的贡献来衡量开会的必要性,没有成果的会议是企业的一大浪费,是有效性的敌人。
总结一下,德鲁克认为要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做好5件事情,第一是管理好时间,第二是重视贡献,还有三件接下来再讲。
2017.10.12